为让新兵安心、家长放心,这个单位有心了

——内蒙古赤峰军分区提升新兵回访工作效果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郭永辉 朱志强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贤林责任编辑:杨帆
2017-10-30 00:29
近日,赤峰军分区针对新兵不适应、部队不托底、家长不踏实等现实问题,一改以往“灭火式”“访友式”回访的低效模式,统一抽组6个回访组,以做实“六个一”为重点,划片包干开展新兵回访工作,既避免了多头交叉、任务重叠,减轻了部队负担,又收到了使新兵安心、助部队省心、让家长放心的效果。
请关注今日《国防报》详细报道——

深秋塞外,落叶飘飞。转眼间新兵入伍已经一个多月时间,近日,赤峰军分区针对新兵不适应、部队不托底、家长不踏实等现实问题,一改以往“灭火式”“访友式”回访的低效模式,统一抽组6个回访组,以做实“六个一”为重点,划片包干开展新兵回访工作,既避免了多头交叉、任务重叠,减轻了部队负担,又收到了使新兵安心、助部队省心、让家长放心的效果。

捎去一段小视频、同吃一顿家乡饭

噼里啪啦燃放的鞭炮、热热闹闹的秧歌、红彤彤的光荣军属牌、父母的嘘寒问暖……每一名赤峰籍新兵都收到了回访组带来的礼物——小视频。考虑到新兵入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小情绪”,赤峰军分区要求属地专武干部上门,为每名新兵家庭录制一段视频。看到了父母,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家,新兵们思乡之愁锐减,增添的是挂军属牌的光荣与不能“摘牌”的责任。

该军分区回访组每到一个新兵入伍的部队,都会积极协调部队,请炊事班做几样家乡菜,将赤峰籍新兵集中到一起,同吃一顿家乡饭,在浓厚的乡音乡味中,每名新兵都找到了家的感觉。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大学生新兵牛浩感动地说:“这顿饭,吃出了家乡的味道,也品出了家人的期望。我一定时刻牢记习主席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精神,勤学苦练,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

办一场入伍新兵座谈会、开一个新训骨干见面会

回访组发现,由于新兵入伍时间较短,有些话不愿说甚至不敢说。回访组借助家乡人的情感优势和兵役机关的职责身份,利用课余时间把赤峰籍新兵召集到一起,重点围绕思想认识、发展目标和意见建议等内容,与新兵们促膝而谈,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既为新兵提供了心理释放的平台,也较好地摸清了新兵的思想底数。

回访组在与新训骨干见面时,一方面通过介绍赤峰革命老区的历史传承,帮助新训骨干在新兵成长的大背景下,深化对赤峰兵的总体认识;另一方面,把新兵家庭的单亲、变故、贫困等特殊情况交代清,把新兵的思想倾向和意见建议转达好,帮助骨干与新兵捅破“窗户纸”、架起“连心桥”,有效促进了在知兵中爱兵、在爱兵中带兵。

请新训骨干写一封信、给新兵家庭寄一张照片

今年,赤峰籍的新兵大多数是走出校门即入营门的“学生兵”,家长对他们能不能挺过军事训练的苦、适应日常管理的严,总是感到不踏实,那就用事实打消家长的担忧。新兵在部队表现好不好、素质行不行,新训骨干最有发言权。为此,回访组协调部队领导组织新训骨干给每名新兵家长写一封信,介绍他们在部队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取得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不足,既是对新兵的激励,也是对家长的交待,更为家长配合部队加强对新兵的教育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访组在离开部队时,都要和全体赤峰籍新兵合影留念。回来后,统一加注“某某兵役机关回访某某部队新兵合影留念”的标题,再分别邮寄给新兵和家长。赤峰籍战士李晓明的父亲李玉海欣慰地说:“看了部队的回信和孩子的军装照,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没想到政府和兵役机关后续的关怀这么多,没想到部队的生活环境这么好,没想到孩子的成长进步这么快,我们不仅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安心服役,今后还要动员亲戚朋友送子参军、报效国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