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他为何被群众称为"回乡大夫"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宫玉聪 肖传金  郭干干责任编辑:杨帆
2017-11-27 00:21

几乎每个节假日,逄秘书都在走村入户、义诊送药、复诊回访中度过。在东乡县任职两年多来,他走遍了全县24个乡镇,去过100多个村庄。蔡  鹏摄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有一位杏林高手,被驻地群众称为“回乡大夫”。他叫逄秘书,并非医学院科班出身,一身本领全凭自学。从临夏军分区助理员到东乡县人武部部长,再到临夏市人武部部长,参军入伍20多年来,逄秘书深深扎根在西北高原,用自己的专长为驻地各族群众问诊看病。逄秘书告诉记者,当初自学中医是为了身患重病的妈妈,没承想这“望闻问切”成为了为民服务、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他十分高兴。“作为党员,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作为军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如果群众仍有需要,我送医送药的脚步就不会停歇。”逄秘书这样对记者说。

——编  者

虽是初冬,但甘肃临夏已是寒意浓浓。南龙镇杨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一院子人,你要是问他们在这里等谁,他们会操着方言说:“我们在等穿军装的‘回乡大夫’呢。”

这位“回乡大夫”名叫逄秘书,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甘肃临夏州临夏市人武部的部长,他这次来杨家村主要有3件事:一是宣传十九大精神,二是免费义诊,三是精准帮扶结对子。

接治一个病人,就宣讲一次党的民族政策;巡诊到哪里,就把党的民族团结政策践行到哪里

2015年,逄秘书从临夏军分区调到东乡县人武部,随调令一起带来的还有逄秘书详细制定的入村巡诊计划。

刚接到调令的那一刻,逄秘书就感到,他的中医专长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在那里,救治一名少数民族群众,就是播下一粒民族团结的种子。医治的是群众身体上的病痛,坚定的是他们对党和解放军的信赖。”逄秘书对记者坦言。

天冷了,唐艾依布家老奶奶的老寒腿有没有复发?该上门复诊了……逄秘书像以往的每个周末一样,背上药箱,踏上去往东乡县锁南镇马场村唐艾依布家的路上。唐艾依布一家8口住在一起,本来生活就比较困难,这几年又为了给患有尿毒症的妻子看病,先后花费了30多万元,巨额的债务让这个家庭更是不堪重负。

在东乡,像唐艾依布一家类似情况的困难群众有不少。在这块平均海拔2610米,年降雨量仅为200至500毫米的贫瘠土地上,农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缺乏,没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县30多万人口中绝对贫困人口就有6万多人。穷人最怕生病,前些年,这里的不少群众“小病拖大病扛”,实在撑不住才到医院治疗。

“两年多来,逄部长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不仅给我们全家人看病送药,还鼓励我们树立生活信心。”妻子的病好了,自己包了些小工程,收入多了,唐艾依布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在东乡县,像唐艾依布一家这样接受逄秘书诊治的家庭有3000多家。“每到一处,他把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和传播党的声音结合起来,用大爱在各族群众心中筑起了党执政为民的丰碑。”逄秘书的战友这样评价他。

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母亲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如今一身本领只为更多的少数民族“亲人”远离病痛

初次见面,你很难把这个身着迷彩服的山东大汉与医生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个“糙汉子”其实心细如发,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尤其他胸膛里跳动的那颗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无时无刻不温暖着他的病人。

为了病人,逄秘书可以冒风雪、熬酷暑,奔走于山间地头、街道小巷;为了病人,他经常是拖着疲惫的脚步,顶着星空回家。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真情也治病。逄秘书告诉记者,看到病人,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22年前,逄秘书的母亲身患严重肺心病,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他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这个信念支撑着他点灯熬油地苦读,啃下了无数中医典籍,通过了国家中药调剂员和医师资格考试,并治愈了母亲的顽疾。

他会中医的消息在驻地传开后,不少群众通过各种办法找他看病。“看到他们难受的样子,想着他们生活的艰辛,当年母亲生病无助痛苦的面庞就一次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那时起,逄秘书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为更多的群众解除病痛之苦。

龙泉乡那楞沟村村民马麦勒忘不了那年冬天。寒风紧刮,还飘起了雪,逄秘书顶风冒雪,背着2个大药箱,来到村里,只因为这天是他上次答应给12名村民复诊和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巡诊的日子。

马索菲亚欢欢喜喜地出嫁了,第一个邀请的就是不断鼓励她热爱生活的逄秘书。她对记者说,是逄秘书接连15天的针灸、70天不间断的中药治疗,根除了让她痛苦了十几年的全身性牛皮癣。“我跑过多家医院,服药无数不见效果。花钱如流水,我都有些绝望了,幸亏找到了逄部长,是他让我当上了最美丽的新娘。”马索菲亚含着眼泪对记者说。

为群众做了点事,群众就把心掏给你,这是一份信任、一份认可,更是沉甸甸的军民鱼水情

逄秘书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逄秘书是没有休息日的,而且他看病从不收钱,谁要提钱,他的脸立马就沉了下来。有人问他,不图名又不图利,你每天这么辛苦究竟为了什么?逄秘书是这样回答的,你为群众做点事,群众把心掏给你,这份心意无比珍贵。

有一次,逄秘书到东乡县的一个山村义诊。义诊结束后,一名70多岁的老大爷一路紧紧握着他的手,念叨着“共产党好,解放军好”,领着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把他送到山下,久久不愿离开。那一刻,一种幸福感涌上逄秘书的心头,他觉得为群众服务付出再多也值得。

张宝兰老人至今还念叨着什么时候去看看逄助理员。她嘴里的逄助理员就是逄秘书,给张大娘看病时逄秘书还在临夏军分区机关工作。“是逄助理员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张宝兰告诉记者。

“我记得这位张大娘,见我不收钱,老人家就花了3个月的时间,一针一线绣了幅毛主席的画像送给我,看着她熬红的双眼,我十分感动。”逄秘书对记者说:“你看我这双‘千层底’的布鞋,这是回族老大爷马永良怕我下乡巡诊走山路硌脚,亲手给我做的。”

这些年来,逄秘书诊治了多少像张宝兰、马永良这样的病人,他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些病人都记得这位逄大夫,他们亲切地称他“回乡大夫”,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激,有送鞋垫的、有送毛衣的、有送清油的。

“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名军人、一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老百姓这么多的褒奖和赞誉。”每当翻看厚厚的一摞感谢信时,逄秘书既感到自豪也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群众写来感谢信,这是一份认可,我要对得起这份认可。”今年7月,一纸调令,逄秘书到临夏市人武部报到了,当然同他一起报到的还有他的小药箱和一份入村巡诊计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