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意蕴
■许鸿儒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新征程上,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要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意蕴,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要与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一种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奋斗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秉持大公无私的价值追求,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学说同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始终为全人类的幸福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始终把本国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始终把追求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厚植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使命自觉和崇高思想境界。
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意蕴。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推动人类进步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融入世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发展。我们党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自己的奋斗和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意蕴。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延续浸润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寄托着有识之士的人生抱负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诞生之日起,其革命理想就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将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使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展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天下情怀。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
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意蕴。辨方位而正则,明大势方致远。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展现大胸襟、大格局、大担当,秉承“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命运与共,将中国发展、人民命运与世界发展、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同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处在何去何从十字路口的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引、价值指引、方向指引。前进道路上,我们党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回应人民共同期待,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