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王玉
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士兵的肩膀”。在讲述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这是《解放军画报》资料室珍藏的一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中,年迈的老人把手搭在年轻士兵的肩头,眼神中既有关爱,又满怀期许。下方的照片说明意味深长:“我军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这是绥远省的一位老大爷希望八路军战士多杀敌人帮他报仇。”
放在士兵肩头的手,是人民的托付。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中国军人的肩膀始终可以被依靠,它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也经受了险与难的锤炼。
今年是我成为军事记者的第八年,在这八年中,我见过许多士兵结实的肩膀,即使有些肩膀并不宽大,但都扛得起钢枪、炮弹、沙袋,也扛得起祖国山河,扛得起万家安宁。
有这样一副肩膀,让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左肩比右肩明显大一圈, 远看上去,甚至有点高低不一。它的主人是空军航空兵部队救生装具员弓江宏。捡伞、叠伞、送伞……弓班长的肩膀每天与伞包相伴,比3箱矿泉水还重的伞包,他每天要扛五六十包,无数次抬起放下后,扛伞包的一侧肩膀早已比另一侧更加壮实。
采访弓班长期间,正赶上演习。各型战机一架接着一架降落,弓江宏和战友在机场上不停地奔跑。有人打趣儿说:“你每天都跟战机和跑道打交道,却只是个追伞的。”弓班长对这种调侃却不以为然,因为他明白,肩之所扛就是使命所托。当阻力伞成功开启时,就能保住一架战机;当救生伞成功开启时,就能挽救一名飞行员。
弓江宏对我说,我是“追伞的兵”,我的班长当兵16年,只追过1种伞,可我当兵才6年,就追过5种伞。歼-10、歼-11、歼-16、歼-20……看着越来越多的先进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弓江宏既感到光荣骄傲,又觉得使命重大。
没有硝烟的伞室,是弓江宏的战场,他用壮硕的肩膀,扛起了战机安全和战友生命。
习主席指出:“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
这是一张让从医20年的医生疑惑的核磁片——片子中显示患者右肩存在软组织陈旧性挫伤。大夫皱起了眉,转身询问前来就诊的患者:“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片子的主人,皮肤黝黑的胡建设腼腆一笑,说道:“搞试验的。”
扛一把枪并不难,但要让枪托每天与肩膀碰撞几千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作为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射手,胡建设要在零下50℃和零上50℃的封闭环境中切换。我曾采访过一名我军的狙击世界冠军,他说,成为狙击手,他用了5000发子弹。为了检验枪支性能,胡建设一天就要试射5000发子弹。击发时,枪支强大的后坐力一次次冲击着他的右肩。除了满地的弹壳,胡建设右肩上的一道道红印见证了钢铁与钢铁意志硬碰硬的较量。
每次打完枪,胡建设的那副肩膀都疼得不敢让人碰,但第二天,他又会用力顶上枪托,抵肩射击。胡班长说,枪声一响,就感觉不到肩膀的疼了。
试枪30年,胡建设打了270万发子弹,承受着枪托一次次撞击的肩膀也成了“铁肩”。无数把好枪,经他之手,送到官兵手中,成为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利器、底气。
在中国军网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我行走于座座军营,有太多浸润汗水的“宽肩膀”让我感动,有太多淬炼意志的“铁肩膀”让我致敬——
国旗护卫队升旗手袁晋爽,手托10斤重的哑铃,每天挥肩练习展旗动作上千次,只为守好天安门广场的中国红;导弹射手杨林林,每天肩扛导弹筒练瞄准跟踪,因肩部疼痛晚上只能趴着入睡,只为练出“空中开花”的硬本领;95后女兵吴昌洁,与外军联训时肩关节意外脱臼,为了中国士兵的荣誉,她咬牙完成所有项目,赢得外军高度评价。
有记者问南昌舰女兵徐文茜:“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你怕吗?”她说:“我怕,我怕打仗不用我!”勇于担当,值得托付,无数中国军人的肩膀高耸起来,筑起一座座让人安心的墙。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将以军事记者的铁肩膀,扛起摄像机,始终将镜头瞄向战场,让更多负重的肩膀被看见,让更多前行的背影被铭记,书写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强军战歌!
(中国记协网2024年9月5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