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乌云背后的生死线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陈之琰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8-27 09:42

“来华助战,美军;军民一体,救护”

“全——体——脱帽!”

“为在抗日战争中执行驼峰空运而遇难的中国航空公司53号机组成员默哀。”

1997年6月21日中午,在高黎贡山一处杜鹃和箭竹杂生处,53号机被最终找到,伤痕累累——机头被缅甸边民砍下,机身被锯斧豁开,铝皮翻翘如犬牙。

今天,坠机已被移到片马的“驼峰航线”纪念馆,经过修复,人们能在纪念馆里重新看到打着补丁的53号机原貌。而在那个发现坠机的地方,却有了一座新的小墓。

原来,为了防止将飞机运出山脊前再被破坏,当地政府曾安排两个当地民工守护。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其中一个怒族小伙不及躲避,在守护飞机遗骸的夜里冻死。巧合的是,小伙去世时与53号的机长福克斯坠机时同样是24岁。

其实,即便在战时,“驼峰航线”的故事也不仅发生在生死未卜的天空,地面从来都是这场战略空运的一部分。

在云南滇西东大门的祥云县境内,踏上光亮的石板路,就意味着步入了滇西著名商埠驿站云南驿的地界,“云南”二字便源于此地。在云南驿一处农场的附近,5个几米高的马蹄形大土堆一个个错开,矗立在一大片空地上。当地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都是“美国人留下的‘鸡窝’”。

1942年5月,美国援华飞行大队——“飞虎队”驻守国民党的云南驿机场,并在此建立了“纽约村”(现称“水口村”)“美国红医院”,开了两家“纽约餐厅”和“华美餐厅”洋味饮食店,并在周边的村庄设有仓库、飞机修理厂、油库。空地上的“机窝”原有二十几个,实际是躲避日军空袭而设计的飞机掩体。

有了空军基地的基础,云南驿机场便成为“驼峰航线”上重要的中转站。为了扩大云南驿机场,几乎没有压路机的祥云县里出现了很多村民自制的石碾子。抗战时期,云南依靠人力新修筑了40个机场。上百万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农民,将四五十米的牵引绳索紧紧套在身上并系上扣,5吨重的“自制压路机”就这样由100位劳工拉着平整土地。

美国大兵格里斯特曾在给爱人的信中写道:“飞机跑道边上,人们排队用他们瘦弱但结实的肩膀挑着担子走动时,两个筐就像钟摆一样来回晃荡。天气很干燥,尘土随着他们的脚步四处飞扬,他们的步伐听起来很有节奏。女人和孩子蹲在地上把大块石头砸成小块,填在粗糙的石缝中。一百多劳工拉着一个直径10英尺的水泥滚筒在石头铺就的跑道上奋力前行。”

就是在这些石碾子的碾压下,云南驿机场扩修为占地面积1222.5亩、跑道3条、停机坪10个的大型机场。那些年月里,数百架飞机轮番在这个机场上起降,国军、盟军、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以及当地劳工等数万人日夜奔忙着。一时间,云南驿在县内有了“小香港”“小纽约”之称。

1942年,还不满13岁的卢忠友到云南驿机场咖啡厅当服务生煮咖啡。来来往往的美国飞行员们在空运和空战的紧张之余,就找机会教服务员们讲英语、喝咖啡、玩游戏,放松心情。卢忠友从美国飞行员那儿学会了“How do you do”、喝咖啡和“美国式”的社交礼仪。感冒时,熟识的飞行员还会关心地问他:“How are you today?”

“打铃之后,飞行员就会换上飞行服、皮衣,背上降落伞,然后坐上大jeep离开。”已经87岁的卢忠友现在还能学着美国空军飞行员每次出发前的样子,抬起手腕,对表,调准指针。他还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美军飞行员的飞行衣背部都会缝上写有“来华助战,美军;军民一体,救护”的布块,文字的底纹上,一半是青天白日旗,另一半是星条旗。

30岁出头的朱泽耀就生长在祥云县的一个小村子,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时候走在村路上,常常能看到缺胳膊少腿的老人,“那就是日本人轰炸云南驿机场留下的痕迹”。

当时,由于云南驿机场在空战和空运上的中转作用,吸引了日本战机不少的火力。1943年3月26日,日军54架飞机轰炸云南驿机场,拉着石碾子的劳工有些还来不及解脱搭在身上的粗大麻绳,就倒下了。祥云县附近掩埋尸体的“万人坑”玛皇箐,就是当时修飞机场被炸死民工的见证。

只要一听见警报声,村民们就会携老扶幼地逃到防空洞里躲起来。一次日机的轰炸中,只有十几岁的卢忠友被美国飞行员拉着跑向机场边的壕沟躲避。

“我年纪小,美国的飞行员就先跳到机场边的很深的壕沟里,然后在下面接着我,用身体护着我。”卢忠友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感动的事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