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北斗梦”,青春何以傲苍穹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康哲
2015-01-29 08:33

“勤”,源自强强互补的合作。

在我国工程科研领域,一个严峻的现实以往长期存在:科研院所长于技术创新能力,短于工程经验;而工程部门长于工程实践,短于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科研院所不搞工程,工程部门不搞科研几乎成为惯例。

然而,对于兼需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北斗项目而言,无疑将受到该惯例的严重掣肘。

“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二者岂能‘水火不容’?必须打破惯例,将它们有效融合,才能找到解题思路!”上世纪90年代,庄钊文教授做出了如此判断。

此后,他们想方设法提高工程能力:购买工程设备,边干边学,提高动手能力,用高精尖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进而降低工程维护的任务量……

然而,随着北斗卫星体系的日渐高端庞大,他们愈发认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仅凭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满足北斗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只有勤于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消除劣势。

2006年的一次系统联试联调中,为了在测试获取高分,争取更高的工程任务量,从一开始,科大团队就和另一家强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大到设备整体,小到每个测试指标,双方互不相让,妙想连连,精彩绝伦。然而,时间一长,他们反而逐渐产生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在后来的指标论证过程中,双方不仅很少发生争执,反而积极认真学习起对方的优长,会后还聘请对方专家前去交流讲学。对此,孙广富教授有着这样的理解:“不深入一线工程,就无法了解技术需求。一旦深入工程,就会和其他工程部门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然而,只有在交手中,我们才能找到各自的优势点和互补点。”

1+1大于2。2011年9月,国防科大北斗团队与昔日曾是高强度竞争对象的另一家单位,合作研发面向导航的复杂电磁环境项目。

对任何一方而言,独立面对这样的巨型工程,要想拿出科学、全面的设计方案和标书,难度都非常大。双方展开合作后,该单位的实验模拟环境优势弥补了国防科大的不足,后者则在信号模拟技术上弥补了前者的缺陷。强强联合后,双方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方案设计和标书的撰写,并顺利争取到项目的承制资格。

此后,尝到甜头的北斗研制单位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2012年,由国防科大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率先成立了“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