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青年追逐北斗梦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康哲
2015-01-29 08:33

圆梦北斗路正长

“京阳五月春光照,庭院花开早。八方来客为联调,拂面微风,白发青丝笑……”写着这首《虞美人——联调小记》微微发黄的信纸,在王飞雪的档案袋里已经珍藏了15年,这是1998年第一次星地对接现场一位科研人员的随笔,它生动诠释了北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0年,团队研发北斗一号RDSS手持机,联调房设在顶楼向阳的小房间里。因设备紧张,联调只能轮班进行。倪少杰和另一个同事在中午12点以后的3个时段进行联调。盛夏的长沙,温度高达40余摄氏度。由于经费紧张,联调房内没装空调,每次联调过后,他们都如同蒸过桑拿,军装可以拧出水来。

在团队的每间实验室角落中,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一日三餐,都在实验室吃盒饭;每个人的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

超负荷的劳作,在北斗人身上留下了青春飞逝的鲜明印记:很多人30多岁,却英年华发、提前谢顶。然而,北斗人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却从未断代。

“忘我,还归功于我们背后有更‘忘我’的她们。”采访中,博士生李蓬蓬眼角湿润了。

今年春节,是他和妻子于萍新婚后第一个寒假。小于买好了2月4日的回乡车票。临行前,由于项目需要,李蓬蓬不得不推迟探家。得此消息,善解人意的小于退票后又重排长队买票……

“老公,我理解你。”望着泪光闪闪却面带微笑的妻子,李蓬蓬幸福地哭了。

2009年,北斗二代导航卫星二期工程期间,一个由欧洲航空航天局专家领衔的代表团飞抵北京,代表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要求与北斗系统展开争议已久的频率谈判。

艰苦卓绝的拉锯式谈判一直持续了3年。在此期间,国防科大北斗人刻苦攻关,探索出了一套创新的信号调制理论并申请了专利,为保护国家“电磁领土”提供了技术利剑。

会后,一位欧洲专家私下询问:“在欧洲,科研学者待遇丰厚,很多人有名车、庄园。你们这么拼,能得多少钱?”庄钊文教授意味深长地回答:“国情不同。我们姓‘国’姓‘军’,而不姓‘私’不姓‘钱’。对祖国的忠诚,是推动我们永不止步的最强引擎!”

如今,北斗梦已然凝聚成这个团队响彻云霄的坚定誓言——

“用技术推动北斗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