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驻守在中国最冷地方的伊木河边防连

来源:新华网作者:巩琳萌 王经国责任编辑:李娴
2016-05-03 21:42

在伊木河边防连,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跟“寒冷”有关的故事。

伊木河边防连驻扎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祖国版图“鸡冠子”的顶端,据说当地最冷曾经达到过-57℃,被称为“中国最冷的地方”。

这里每年无霜期只有80天,5月未解冻、9月即飞雪、10月份就大雪封山,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冬天。

一个如此寒冷的地方,为什么还有人在这里默默坚守?今天,新华军事将带您走进伊木河边防连,看看那里发生的故事。

一、伊木河,有多远?

与俄罗斯一河之隔

在伊木河边防连的驻地前,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静静流淌着。站在山头哨所放眼望去,宽阔而略带波澜的河面、飞翔的水鸟、对面郁郁葱葱的山脉,尽收眼底;远处,天水相接,景色秀丽,风光旖旎。

哨所门前,中华人民共和国127号界碑巍然矗立——这是伊木河边防连所担负的121公里中俄边境管段中众多界碑中的一块。对于戍边官兵来说,这些界碑,绝非一块块冷冰的石头,而是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亲人,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每次看到界碑,我都会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会好好地守卫你。”已经在伊木河驻守了12年的老兵邓宝华说。

在原北京军区所有边防连队中,伊木河边防连位置最北、距离领导机关最远;伊木河哨所也被称为“北疆第一哨”。

“我在祖国北端最突出的部位站岗。”这是这里所有戍边官兵都引以为荣的事情。辽宁籍战士于鲁杰一入伍时,就迫不及待地用桦树皮烫绘了一幅中国地图,在鸡冠子顶端的位置大大地写下了“伊木河”三个字,寄给家乡的父母。

二、伊木河,有多冷?

冷得冒白烟

在伊木河,5月未解冻,9月即飞雪。孙鹏摄

21岁的战士李青松至今也没有忘记,3年前他在伊木河度过的第一个冬天。

“那天气温接近零下四十度,我们去巡逻,走着走着我觉得渴了,就掏出不锈钢保温杯喝了口水;喝完再想张嘴时,却发现糟糕,嘴巴已经粘上了!后来,我们班长拿来两个棉帽,把我的脸挡住,不停地给我哈气,嘴巴才能张开。”

小伙子指着自己的嘴巴对记者嘿嘿一笑,“瞧,现在还留着个小疤呢。”

“一提起伊木河,呼伦贝尔所有叫苦的连队都得噤声。”邓宝华说,有一年有人从内地捎来温度计,结果刚拿到院子里就冻裂了,因为水银的凝结点是-39℃。

5月未解冻,9月即飞雪。在最冷的季节里,即便阳光灿烂,山林间仍飘荡着一层白色的雾霜,战士们称之为“冷得冒白烟”;晚上一个小时的岗站下来,冻得人“骨髓里都是凉的”。

伊木河的雪是“铁雪”--下了就变成冰坨、很难化。本来就简陋的山路再结上厚厚的冰铠甲,车轱辘一上去就滑溜,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动车。交通只能靠“闯江道”,在冻住的江面上走来走去,个中危险可想而知;而在每年11月、12月和3月到5月,江面不是没冻死就是已开缝,“闯江道”也变得不可能。这时,伊木河就变成了真正的“雪域孤岛”。

2006年,边防连有名叫齐绍泽的战士,接到了团里分下来的指标,让他去学校学习驾驶技术。一个战士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但这时正值伊木河大雪封山,四处都是冰坨,连队的车根本出不去。

连指导员说,“再辛苦也要把齐绍泽送出去!”早晨5点多,他就带着七八个战士,准备好干粮,扛着镐锹去刨冰。刨了整整一天,才前进了50米;第二天他们又去,辛苦了一天,还是只前进了50米。

“别刨了,这技术我不学了,”齐绍泽掉着眼泪对指导员说,“连队为我的事已经做了这么大的努力,我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在很多地方,雪花都是丰年的前兆,是美丽的化身;但在伊木河,当第一片雪飘下来的时候,战士们就知道,与世隔绝的日子又要开始了。

“孤岛”不孤独

以伊木河哨所为中心,方圆100多公里内再没有其他的人家。

亲人、爱人不在身边,没有手机信号,满腔的依恋常常就寄托在几张薄薄的信纸和一张小小的照片上。

黑夜,最是难熬。当熄灯号吹过、连队发电机停止工作后,整个伊木河便陷入完全的黑暗之中;望着窗外皓月,听着犬吠狼嚎,想着远方家人,那些白日里因巡逻、训练而暂且被搁下的思绪便重又活跃起来,在夜幕中升腾、扩散。

对于戍边的小伙子来说,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可以忍耐;但这如影随形的寂寞与思念,却让人无法派遣。

为了丰富边防战士的生活,连队想了很多办法:搞乐队、组织演讲比赛、打腰鼓、教战士制作根雕和烫画,还定期组织他们去“喊山”--当对着大山喊出对最思念的人想说出的话时,那连绵的回声会让你觉得,她也许真得能够听见。

另外,连队还建起了陶情励志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等“文化走廊”,里面的作品都是战士们亲手制作的。在这些走廊里,你可以看到战士们自己制作的“神舟七号”、汶川地图和奥运火炬等等--虽然身居深山,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个社会。

三、伊木河,有多牛?

伊木河的兵,走到哪里都是“刚刚地”

伊木河边防连的战士正在执勤。新华军事记者巩琳萌摄

伊木河边防连的官兵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他们都要进行非常紧张的队列和射击训练。

“伊木河的兵,到哪里都得刚刚的。”士官张利参加团里的集训,五公里摸底考试跑了十多名,令他十分难过。晚上大家都熄灯睡觉了,他却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做负重练习,后来被团长发现。团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张利却说,“伊木河出来的兵,必须要得第一。”

正是凭着这样的冲劲,10年来,连队先后3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出色地完成着以边境执勤管控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可怕“的夜岗

夏日山林中,小咬、瞎蜢、蚊子成群结队围着人转。巡逻的战士们即使带着防蚊罩,脸上也经常被叮出好几个血泡。孙鹏摄

站岗、巡逻,这是边防连最基本的两项工作。

每天,伊木河边防连都会派出3至5组勤务、近20人次携枪带弹沿边巡逻。在一些盗猎者活跃的月份,还会开展力度更大的巡逻活动。

士官郜韶华说,有一年冬天,他们巡逻时遇到暴风雪,原本不到两天的行程结果整整走了四天。随身带的火腿肠冻得像小钢棍一样,有的战士冻得腿生疼,只好把背包带拿来绑腿,扎紧了腿再继续走。

冬天巡逻不容易,夏天巡逻也不轻松。夏日山林中,小咬、瞎蜢、蚊子成群结队围着人转。巡逻的战士们即使带着防蚊罩,脸上也经常被叮出好几个血泡。赶上雷雨天气,林中闪电交错,那乱飞的断枝残叶传递出最明白无误的信号--“危险”。

天气、地形、出没的野兽……,在这片广袤千里的原始森林里,危险处处存在。而那些面对危险的边防战士,刚到伊木河时,很多都还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在最初面对危险时,他们心里也曾忐忑过。

战士李景伟回忆他当新兵时站夜岗的情景说,夜里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奇声怪响,有时是怪异的风声、有时是野兽的咆哮,让人毛骨悚然;有一天他和另外一名战友在山头观察哨执勤,半夜突然听到外面狗狂叫,然后传来一阵低沉而巨大的吼声,是熊!两人迅速地将门关掉,忍不住心怦怦直跳。

在这里,适应,是面对恐惧的唯一选择。年轻的战士们可能怕过黑、怕过野兽、怕过闪电;但是,当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听惯了野兽的咆哮、看惯了闪电的肆虐之后,他们便脱掉了最初的稚气,成长为时刻紧握钢枪、坚毅从容的边防军人。

据说在退伍的季节,常有老兵站在哨所旁边,不是抚摸着界碑不愿离去,就是望着静静的额尔古纳河默默垂泪。这里是中国最冷的边防哨所,这里镌刻着他们的青葱岁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