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实战化军事训练:开拓胜战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邹菲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3-13 04:19

砥砺胜战之刃 开拓胜战之路

——军队人大代表热议锲而不舍抓实战化军事训练

■本报记者 梁蓬飞 邹 菲

“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军和武警部队深入贯彻强军目标,按照能打胜仗的核心要求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实战化,其变革之深、力度之大、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见,部队面貌年年都有新气象,打赢能力年年都有新提升。

置身会场,盘点三年来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铿锵脚步,军队人大代表豪情满怀、信心坚定:军队永远是战斗队,我国由大向强的步伐迈进到哪一步,我军能打胜仗的能力就要跟进到哪一步。

如何砥砺胜战之刃,怎样开拓胜战之路?军队人大代表们认识一致:锲而不舍地抓实战化军事训练。

端正训练观,树立鲜明导向

有什么样的训练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训练导向。

综观三年来我军实兵对抗演习,一个最显著变化,就是破除了“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

“‘红军’被打败了,首先要从思想上站起来。”火箭军某基地装备部部长谈卫红代表谈到,开展对抗检验性演习,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砥砺提升战斗力,可有些指挥员的思想就是转不过这个弯,眼睛里除了输赢没别的。

想赢怕输,给很多部队带来不能承受之重。一些军队人大代表都谈到这样一种现象——演习部队还未出征,上级领导便撂下一句话:“只许胜,不许败!”演习归来,领导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打赢了没有”,而不是“收获了什么”。

“不愿败、不敢败、不能败。”步兵某旅教导队队长贺源代表亲耳听过一位指挥员的肺腑之言:一旦打输了,没脸向上级交代,没脸向官兵交代,更没脸向部队的光辉历史交代,甚至个人进步都可能受到影响……

“为了荣誉输不起,为了个人败不得。这种思想观念不纠正,训练离实战只会越来越远。”军队人大代表们说。

“训练指导思想不端正,再完善的演习规则也没用。”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郎友良代表的话一针见血。

如何端正训练指导思想,把实战化训练进一步引向深入?军队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从近几年跨区基地化训练来看,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意图已经很明确,军以上领导机关和基层部队要紧紧跟上。”信息工程大学原政委王义代表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进入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的美军部队,几乎全部吃了败仗。我们也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今日演兵场上不怕“输”,明日战场上才能“赢”。

开展强有力的训练问责。“为什么有的部队参加演习搞一些不正之风?”原第二炮兵装备部政委牛炳祥代表自问自答,主要原因是对其指挥员缺乏约束力。他提议建立重大演训活动问责机制,赋予组织方和导演部相应的处置权力,谁违规就追究谁,谁违纪就处分谁。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是对实战化训练知之不深、把握不准。”理工大学原政委徐朝光代表说,要在全军上下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研讨活动,树立鲜明导向,清除和平积弊。

体系融合,齐心协力抓实战化

未来战争,打的是联合、打的是体系。

在“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体制下,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从何处“深”、往哪里“化”?

发生在演兵场上的故事,再次被军队人大代表们提及——2014年夏天,原总参谋部依托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组织开展陆军合成旅集中检验评估,专门给参演部队配属了航空兵。结果仗一开打,导演部发现,有的指挥员只关注“地上跑的”,对“天上飞的”基本不闻不问。

“不闻不问,是因为联合意识不强。旧体制打破了,旧观念并不会随之消失。”火箭军装备部部长莫俊鹏代表谈到,战区主战,“主”的就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在新体制下,无论哪个军种、哪支部队组织开展实战化训练,都必须贯彻联合观念、突出体系观念,着眼战略战役层次谋划技战术问题,否则朱日和的那一幕还会重演。

合兵一处,握指成拳,必然要打破重重壁垒。谈起实战化训练,中部战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凤彪代表坦言:理顺战区与军种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在他看来,两者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战区提供“体系”,军种提供“模块”;战区提供“标准”,军种提供“产品”。与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孙和荣代表。“新的作战指挥体制建立了,需要抓紧构建新的训练运行机制。”孙和荣代表说,决不能打破了一个旧壁垒,又冒出一个新壁垒;一道“篱笆墙”拆掉了,又树起一道“篱笆墙”,战区和军种要齐心协力抓实战化训练,共同下好“一盘棋”。

“完成了‘思想破题’,就要推动‘标准落地’”。陆军第42集团军政委陈杰代表说,谁都知道实战化训练的含义是按实战要求训练,按训练去实战,使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但不能老停留在理论层面打转转。他建议尽快完善细化各方向各任务各类型部队实战化训练标准,探索形成按使命任务设计内容、按实战环境设置条件、按作战进程组织对抗、按打仗要求评估能力的实战化训练标准体系,推动实战化训练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无论实战化训练发展到哪一步,端正训风演风考风始终不能放松。”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邱文明代表说,经过近年来的清理整治,插旗子、搭台子、背台词等表面的形式主义已经基本看不到,但基础训练不落实、战术训练走过场、考核评估搞平衡等隐性的形式主义还依然存在。他呼吁:“千万不能把这些旧习气带进新体制里。”

破解难题,让战斗力建设焕发新活力

新体制、新起点、新征程。随着新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军实战化训练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军队人大代表们谋战思训、念兹在兹的一个关键词是:“创新驱动”。

“战建分离的领导管理体制,对战斗力生成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军副参谋长王维明代表认为,“战区主战,必然要求建设一支随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队。”

由此生发,一些与此不相适应的深层次训练问题被摆到台面上——

“年年都上一年级”。有的部队全年训练,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春天训单兵,夏天练合成,秋天搞演习,冬天回了营。”第二年,再周而复始,重来一遍。

空军副司令员张建平代表认为,要打破这种怪圈,必须重新调整部队训练周期和训练阶段。比如一个集团军,所属多个旅团的日常训练不宜同处一个阶段、一个水平,而应该是梯次衔接和滚动提升,这样一来,整个集团军就能确保每一个季度都至少有一支部队处于战斗力的峰值,可以随时拉出去、上战场。

每年年底,老兵退伍离开部队、新兵训练抽走大批骨干,导致部队战斗力水平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军队人大代表的担忧。

陆军参谋长刘振立代表想到一个破解之法——实行新兵先训后补。他进一步解释说,就是把新兵转交给专门机构训练,训满合格交给部队,即可进入合练。

“实战化训练,是有条件的。”北部战区副参谋长高潮代表认为,提升部队实战化水平,必须构设符合实战要求的环境条件,成体系、分类别建设大型训练基地。他的具体想法是,按照“一体化设计、集约化建设、开放式使用”的思路,在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统一调配资源力量,共同保障重大演训任务,最终实现训练基地职能作用向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复杂条件对抗训练、新型力量新型领域训练拓展,向设计未来战争、引领部队训练延伸。

随着一个个难题破解,明天,我军实战化水平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