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浪潮下的“教导队+”:从加减法看教导队的核心职能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宋子洵 宋元刚等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1-09 09:37

“不仅有了存在感,而且有了价值感”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身为第79集团军某旅教导队区队长兼教员,李加加感觉自己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

这种感觉源自改革浪潮下教导队的变化。如今的教导队,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机构。

这几年,教导队培训的专业班次越来越多、培训的内容越来越有针对性。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自调整改革以来,李加加所在的旅教导队培养预提指挥士官学员的人数与之前相比增加不少。

李加加是经历了这一变化的教员。如今,他的教学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上午6点开始,下午2点半开始,晚上8点半开始”。这样充实的工作让他觉得满足。

这种存在感,体现在上级重视的目光中。教学设备、训练场地、训练器材不断完善……李加加眼中的这些变化背后,是上级领导的关切和支持。

这种存在感,还体现在战友们关注的目光里。“我周围的同事都很羡慕我。”李加加告诉记者,“每个旅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成为教员,我作为其中一员,感到非常骄傲。”

时光回到七八年前,这一切,想都不敢想。

曾经,来教导队当教员的多是一些“边缘干部”,要么即将转业,要么在教导队干了很久也无法调职晋升……因此,很多干部不愿意到教导队。现在,来教导队当教员,除了层层选拔考核,还有试用期考核,“如果发挥作用不明显,还要被退回原单位”。

“不仅有了存在感,而且有了价值感。”李加加说。

吴兆顺,在去年陆军组织的“铁甲骑兵-2019”比武竞赛中,与战友一起夺得团体冠军,荣立三等功;叶涛,现在是连队的优秀骨干和“带兵人”;裴亚铭,任教练员多次立功受奖……这些屡获荣誉的官兵,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教导队接受培训时是李加加的学员。

李加加说,学员的成长让他获得了最大的价值感。

两年多来,李加加培养的学员,回到基层连队后,能够起到“酵母”作用,辐射带动单位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调整改革以后,为了补充教员岗位,教导队在全旅范围内进行选拔。黄凯凯和王孟南这两位教员,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补充进来的。

李加加的言传身教,让曾是学员的他们对成为一名教导队教员充满向往。“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像李加加一样的教员。”没有哪句话能比这句更能让李加加欣慰。“这是对我的最大认可!”他说。

前不久,李加加有机会选调到环境更好的院校任教,但他拒绝了。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再累不能放弃,再难都要坚持!”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魏玮

习主席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强调,要坚持改转并举,大胆解放思想,加强实践探索,加快推进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既为新时代军队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同时对部队教导机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教导机构任务变了、体制编制变了、隶属关系变了,要想履行好新时代教导机构的使命任务,“穿新鞋走老路”是无法适应部队改革发展要求的。特别是面对我们没有遇到过的事情,要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断与时俱进。

今天的一切创新,都是为了明天的战场打赢;今天的一切改进,都是为了明天打仗。打仗用得上、战场急需的,革新再小也有用;战场用不上、打仗用不了的,用力越大,离目标就越远。

教导机构要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一切培训必须锁定未来战场,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努力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教导机构培养适应未来作战的军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紧贴未来作战需求,狠抓实战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着眼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增加与信息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战法等培训内容;针对部队转型、实战化训练等课题,结合教学培训任务,科学调整学科设置和教学课时;训练组织实施中,要适当增加实战化要素,让学员围绕战例研战、结合推演谋战、配合演训参战,让教学培训内容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

同时,还应不断拓宽教员选拔范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畅通能力升级培养渠道,走开交叉任职发展路子;组织开展跟研、跟训、跟学活动,安排教员到基层当兵代职和调查研究,提高实战化教学能力;引入资格认证制度,将教学实绩与职称评审、评功评奖、职务晋升挂钩,激励教员队伍争当为战育人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奋进者胜。赢得军事斗争主动权,提高体系制胜能力,就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加强在人才素质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管控、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以严谨的教风、严实的训风、严正的学风,真正履行好新时代教导机构的使命任务,为部队输送大批专业尖子人才,为部队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版式设计:梁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