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儿童仅有0.53名儿医 儿科医生为什么“荒”?

来源:新华社作者:胡浩 李放责任编辑:吴昊
2016-02-24 23:57

“三字经”致使儿科医生短缺

“儿科医生待遇比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都低,但工作却繁重得多。”到今年,湖南省桃源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胥著勇已经工作了12个年头,“当年大学同学里至今还从事儿科的只剩下2人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2015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前,一个体重10公斤孩子的用药量最多只有一个成人的四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工作量,儿科医生的奖金可能只有其他医生的四分之一。

山东大学社会学专家王忠武认为,医改全面实施对于儿科医生的收入会有所改善,但儿科医生负荷重、工作时间长,如果不能从经济方面有更大的体现,很难保障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

除了一个“钱”字,“累”字也是让儿科医生苦不堪言。

“如果我每天工作八小时,大概能给30个孩子看病,但实际工作量远高于这个数字。”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一科主任医师高喜容说,“每次坐诊都跟打仗一样。”

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姚旭说,大多数基层医院很难开设儿科,全省基层的病人基本都压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门急诊每天接待病人数超百人,很多医生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给病人,连喝水的时间都非常难得。”

这样的情况并非只发生在湖南。“我们儿科门诊是一个窗口,大概有20位专家教授出诊,平均每人每天要看60个病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医生刘羽飞说,“由于孩子小,看病难度大,每个病人耗时也长,工作强度非常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认为,儿科具有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长期以来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和薪酬待遇与其职业特点不相符,儿科医务人员流失较多。

此外,最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一个“患”字——担心医疗风险大、担心医疗纠纷多、担心患者家属不理解。

“出一天门诊,如果没有人对我们说几句难听话,我们都觉得今天是不是不对啊。”刘羽飞苦笑着说,“说脏话的、骂你的、不相信你的,其实我们最大的压力还是儿科的医疗纠纷多。”

“孩子生病,家长肯定是最着急的,这些我们都理解,但也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我们。”刘羽飞说,儿科是一门“哑科”,孩子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无论是扎针还是用药难度都比成人大。“我有很多同学都因为医疗风险大离开了这个岗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