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作战 “打仗型”陆军后勤如何保障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韩志庆责任编辑:张硕
2016-02-23 02:35

扭住重点,谋求新突破

建设“打仗型”陆军后勤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陆军后勤各层次、全领域和全过程,必须抓住关键,持续用力,在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上不断谋求新的突破。

着力优化保障布势。依据陆军担负的战略任务和基本作战样式,着眼陆军参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加速构建陆军后勤保障体系。优化保障设施格局,确保部队依托既有设施展开作战行动;协调落实部队机动道路、边海防公路任务,提高重型装备装卸载、通行、停靠能力。优化战储结构布局,统筹各战略方向,有针对性地建设仓储设施,依托地方企业落实动员储备,加强重点方向、热点地区的预储预置,加大重点任务部队携行物资储备量,调整充实队属后勤物资器材,形成结构合理、前后衔接的物资储备布局。

着力建强后勤力量。后勤力量是实施保障的行为主体,必须适应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要求,完善要素,优化结构,强化保障功能。伴随力量,应强化队属后勤与主战兵力一体建设,推行模块化编组、单元化装载、集成化配套,提高野战条件下伴随保障能力。战役力量,应突出基地保障力量建设,发展机动保障力量,注重结构优化和综合编成,协调配备大型保障装备,提升联合、机动支援保障能力。应急力量,应严格落实编组、装备、训练,健全战备拉动、常态备勤和应急动用等制度,定期开展与保障对象的任务对接,探索实践“快速响应、快速出动、快速部署、快速保障”的方法路子。

着力开展实战训练。贯彻战训一致原则,把后勤实战化训练作为陆军后勤准备的主战场紧抓不放。紧贴使命训,参加实兵演训和检验评估,突出实案推演、实兵拉动和复杂战场环境训练,加强成建制成体系演练远程机动、批量物资紧急收发、战场伤病员后送救治、全方位立体抗击袭扰等重难点课题攻关。拓展内容训,增加陆军航空兵、特种作战等新型领域后勤训练。创新方法训,探索干扰条件下作业、多手段运用、多岗位轮换等方法途径,寻求多课目连续实施、多内容连续考核、高强度连续组织的训练路子,最大限度地缩小训练场与战场差距。

筑牢支撑,推动新发展

建设“打仗型”陆军后勤,目标聚焦,任务紧迫,必须把握特点规律,完善配套措施,谋求整体建设优势。

以校准指导正方向。着眼建设现代化新型陆军,扭住保障力生成的关键环节,找准当前任务和未来作战保障需求契合点。聚焦能力前瞻建,加强形势任务预判和能力需求预研,适当超前设置“打仗型”陆军后勤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增强能力生成的柔性可塑。体系融合系统建,发挥信息主导、军民融合等功能,突出后勤指挥、保障力量、装备物资、保障设施等要素聚合,加速生成体系保障力,支撑联合战斗力。遵循规律依法建,把握后勤兼具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规范陆军后勤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完善保障标准和程序,把后勤建设和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固强补弱接续建,充分考虑需求与可能、建设转型与战备状态常态保持等诸多因素,厘清建设“打仗型”后勤的突出瓶颈和主要症结,并将其作为优先发展选项持续求深化,滚动谋发展。

以大抓创新为驱动。信息化条件下陆军作战样式不断翻新,创新成果适用周期越来越短,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实践,提高其对战斗力保障力增长的贡献率。强化作战保障问题研究,重点在后勤力量构建、保障资源整合、方式手段改进等问题上形成操作性强的对策办法。强化后勤关键技术创新,推动陆军后勤积极向战场联合搜救、立体机动补给、远程医疗救治、新概念武器医学防护等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拓展。强化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验论证与实战检验,使其及时转化为后勤建设和保障实践。

以规范制度作保证。紧跟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改革进程,界定陆军各级后勤职责,建立健全陆军后勤建设、保障制度体系。配套保障法规,按照“填漏补缺、集约精简”原则,修订陆军后勤保障条令条例,重点细化各类建设与保障的标准规范、程序方法等。完善人才机制,培养锻炼一批善指挥精作战的指挥人才、善谋划通协调的参谋人才、善保障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以此推进陆军后勤核心保障能力的新跃升。

(《解放军报》2016年02月23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