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退伍不褪色!退伍兵投身雄安新区建设的动人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子影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2-04-01 07:26:08

另一种战场

■张子影

5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5年来,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奋战,让这座“未来之城”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超低能耗的“被动式建筑”、无人驾驶智能公交车、无人超市、雄安高铁站……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

这座初具规模的新城,是建设者们一点一点干出来的。今天,雄安新区的建设战场上,依然活跃着退伍兵的身影。这篇报告文学,讲述的是雄安新区建设中发生的一些动人故事。归根结底,以作品主人公为代表的这些退伍兵身上那股拓荒牛的劲头,正是来自于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

——编 者

杨崇学没有想到,在离开部队38年后,他又投身于一场硬碰硬的“城市攻坚战”。这场声势浩大、风樯阵马的硬仗,虽没有炮火连天的生死考验,却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战役发生的地点:河北雄安。

参战之前,杨崇学对这一挑战并没有预察。2021年4月23日晚上,他突然接到北京城建集团总部急调他去雄安新区,担任容西片区E标段项目书记的通知。

北京城建集团的前身,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基建工程兵。1981年冬,刚满17岁的杨崇学在母亲的支持下报名当了兵,被分到基建工程兵某部。可不多久,这支雄师劲旅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就地转业支援地方建设。1983年7月1日这一天,在位于北京市五道口的团部大院,杨崇学和战友们一起,摘下了军装上的领章和帽徽。当时,他和许多战友一样,流下了不舍的泪水。生命中的这一幕,杨崇学永远记忆犹新。杨崇学所在的团被改编为北京城建总公司——也就是北京城建集团的前身,奔赴首都建设的新战场。

38年过去了,杨崇学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中层管理者。

从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开始,短短几年,雄安新区从以规划为中心转为以建设为中心,大规模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迈进了发展的快车道。此时杨崇学能加入其中,可谓壮志得酬,在燕赵大地上描绘一幅壮美的雄安画卷,当是件多么大的幸事!

杨崇学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他们要做的事情,可不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那么简单。

2021年4月25日一早,杨崇学已经站在了容西的工地上。简单开了个碰头会后,当天下午,杨崇学与项目班子成员一起去现场转了一圈。这一圈竟然徒步走了近两个小时!工地之大、施工之复杂,非到现场者不能想象得到。

此时的容西E标段工地,高楼大部分已开工建设,土方和桩基施工也已基本完成。工地北侧高高的土山,是基础开挖时新堆起的,据说有近百万立方土。土山四周苫盖了一层绿绿的防尘密目网,远远看去像一道绿色的屏障。

6000多名施工作业人员,分布在6个施工区域内的各个楼座的工作面上。每个区域便是一个基坑,每个基坑分布着若干楼座。深深的基坑里,每栋楼一台塔吊,数十台塔吊根据施工进度的不同升降,组成了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塔吊的森林。沿着长长的塔臂,依次分布着红、绿、白三色的彩灯。傍晚,太阳落山后,晚霞铺满天空,工地彩灯绽放,容西大地呈现一片壮观的灯的海洋。

杨崇学此刻内心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深深的震撼!

从工地回来,杨崇学又和综合办主任一起来到建设中的生活区,包括工人宿舍区、工人食堂等。怪,才4月下旬就这么热了?

不是天气奇怪,是心急如焚。真正深入了解了现场,杨崇学才明白,为何要求他马上来报到了。面前的形势,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峻。

尽快建成工人食堂,刻不容缓!

为什么这么急?

从工程开工到现在,工人们每天都要绕道去工地南侧绵延近两公里的路边临时小摊吃饭。这样不仅距离远,还存在卫生健康隐患。

长期这样下去可不行!总经理兼总指挥发出了最后通牒:5月1日,工人食堂必须达到供餐条件!

干工程,施工生产和后勤保障两条线同步进行,同时推进,缺一不可!

作为书记,管班子、把方向、稳队伍,与经理一道做好经营生产,确保项目履约目标实现,这是主责。而按照职责分工,书记一般还要分管行政和后勤管理。

无形的鞭子在头顶啪啪作响,杨崇学和他的同事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压力山大!

从生活区回来,杨崇学叫来办公室主任和行保部长。看了看两位熬红了眼的部下,杨崇学有些心疼。他声音低低地说:辛苦了!停了停,又说:大家再辛苦一下,这两天按照剩余工作量,综合办、行保部所有人员,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各盯一摊儿,加班加点,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月29日,工人食堂结构施工基本完成,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班加点铺设后厨地面的地板砖,食堂设备已进场,安装工作也同时展开。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确保五一当天工人食堂供餐的问题了。

食堂承包商是有关部门从北京招标来的餐饮服务公司。彼时的雄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建筑工人,数以十万计,粮油菜果等副食的供给压力很大,加上工区道路交通的限制,一下子要解决几千人的吃喝用度,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

一天,杨崇学一身尘土刚回到办公区,门口呼地站起一个人,原来餐饮公司老板一直在他办公室门口等着。一见面,来人就叫苦不迭,历数开伙供餐的种种困难。末了说,反正工地附近到处都有大小饭馆和食摊,工人们不会没有饭吃,晚几天开伙有什么关系呢?

杨崇学一声不吭听他讲完,面色平静地说:关系太大了!我要保证工友们饮食安全,食堂必须按时开伙供餐。说着,杨崇学翻起桌上的工作笔记本,头也不抬地补了一句:要是你实在做不到,那你现在就打报告,我们换人。

此话一出,餐饮公司老板赶紧走了。杨崇学也没有袖手旁观,在他和同事们的积极协调下,5月1日工地食堂正式供餐。餐饮公司老板见识了杨崇学的刚毅和较真,再不敢掉以轻心。从此,一日三餐定时保障,无论刮风下雨,工人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能吃到满意的饭食。

除了食堂,工人宿舍也是杨崇学关心的。宿舍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房间干净,床品整洁,卫生间、淋浴间定时打扫。工人们的吃住问题解决好了,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干劲。

五一劳动节这天,杨崇学起了个大早,他穿戴整齐后,还特意刮了脸。每月的第一天,是城建人的升旗日。这一规定仪式,从城建集团成立的那一天开始,38年了,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未改变过。

早上天气晴好,阳光普照。项目部所有领导及员工,加上一部分工人、安保后勤人员,排成整齐的几排,满满地站了一院子。升旗仪式只有十几分钟,这是杨崇学和项目班子的一贯风格,简短、平实。升旗仪式后,召开了项目全员大会,进行五月份的施工生产动员。杨崇学对大家说:工作是不好干,不好干也得干,并且一定要干好。党员干部带头上。我们要树立信心,准备打一场硬仗。

会后,杨崇学和同事们随即又投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但这紧张与忙碌是有序的。

工程建设和打仗一样,既得谋划战略,又得琢磨战术。如何组织?上几个单位?上哪些单位?上多少人?谁来指挥?这些单位有多大的实力,能承担多少工程量?什么时间能完成?这些问题是作为指挥者必须要提前计划和考虑周全的战略方案。具体到施工组织方案,既要符合工期要求,又要符合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这又是属于战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保工期保质量。整个工程的施工就像一场战役,总指挥是在沙盘上运筹谋划的指挥者,杨崇学则是鼓舞士气的政委和负责一应保障的后勤部长。好在他有军旅生活的积淀。

杨崇学已经不是第一次领受艰巨任务了。作为一个城建老兵,他可以说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但这一次来到雄安,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杨崇学每天眼睛一睁,就要面对着一支数千人的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党建工作、行政后勤管理、员工思想动态、文明施工、环保扬尘治理、农民工工资发放、食堂窗口饭菜、员工生日集体庆生……还有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分区和实名制管理、进出管控检查等,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事项,千头万绪,无一不需要他操心。正像工地办公室走廊里那幅标语一样:雄安无小事,事事须较真。

除了这些繁重的日常工作,还会有一些潜在的、不可预见的困难在等待着杨崇学和他的同事们。

一进入7月,雄安的天气就不同以往。去年7月10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工地上下立时开始备战,可一连几天,只见到零星小雨。直到17日午间,暴雨骤然而至。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惯例做好了相应准备,预备防洪材料,检查防洪沟渠,增加排水设备。细节上也考虑得很多,比如所有抽水泵提前检查好并安置到位,多备些沙袋、抽水泵、发电机……

但他们没有想到,大雨一至便势不可挡,天幕仿佛被撕开了无数的大裂口,雨水哗哗向下倾倒。眼前霎时混沌一片,天地漆黑,工地上积水成河,转眼达半米高。连当地人都说,从没见过那样的雷雨大风。

暴雨稍歇,杨崇学和同事们就已经站在工地入口处。此时的工地上,住宅楼有的尚未封顶,有的只结构到四五层,基础还没有回填,有的正处在基础施工的关键阶段。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速度和质量都是头等大事。如果防洪出了意外,雨水渗入或者破坏了基础,要么埋下隐患,要么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跟我上!一声大吼,杨崇学和执行经理李俊带头冲进了暴雨里。

他的身后,同事们、工友们一个接着一个跟了上去。除了必需的值班人员,所有人都冲向了工地。

他在狂风暴雨中呼喊、奔走,一处一处地查看,每一栋楼、每一条沟渠、每一个设施,清淤、筑坝、排水……

有个老兵叫李世升,当年和杨崇学一起转业进的北京城建集团。李世升是湖北武汉人,身材高大却又比较羞涩,还像个孩子似的特别爱脸红,大伙儿都管他叫“大老李”。作为机电负责人,李世升在电气方面称得上行家里手。这样的节骨眼上,平素温和礼貌的“大老李”,如同一头狮子,在没过膝的泥水中来回奔跑,粗声大气地调度安排众人处理各种电气设备。关键时候,杨崇学身边的这些老兵队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天一夜过去了,大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工地上低洼处积留的雨水太多,快到了抽水泵负荷的极限。李俊他们及时向总指挥报告,请求增援。半夜时分,一阵轰鸣声里,一排雪亮的大灯穿破黑暗的夜幕,援兵到了,是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的同事们来了。他们平时隶属于集团公司,负责承担全北京的应急抢险。大队长亲自带队,十几个人开着四台大车,一路疾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他们带来了四部大口径抽水泵,这些大家伙动力强劲,工地上的积水很快被清除了。

地表的险情排除,地面下的建筑设施情况会不会有问题?李俊和杨崇学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把人员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值班,又各自带着一干人员,一处又一处细细巡查,发现问题,立刻处理。他们每隔两个小时,再去检查一遍。有时候,在风雨泥泞中他们两个小时刚走完一遍,就又要开始走第二遍。暴雨如注,雨伞和雨衣都失去了作用,但必须穿好雨靴。因为工地已是处处狼藉,在打着卷的浑浊的泥水下,你不知道哪里会暗藏着一截带毛刺的钢筋线缆,或者几块尖锐的砖石残砾。一旦伤了脚,就是非战斗减员,他们不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因为太需要人手了。

连续几日,杨崇学守在办公室,困了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一天后,雨势转小,杨崇学在椅子上眯了几十分钟就醒了,他穿上雨靴又要出去巡查工地。一旁和衣而卧的同事李俊挣扎着站起来:书记,我去,该我值班了。

杨崇学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抬手把他按回椅子上,说道:天一亮你还要上工地安排施工、指挥生产,你休息,我去。

他径直踏入黑湿的雨夜。

艰苦的7月终于过去了,与暴雨持续十多天的搏斗,宣告胜利。八一建军节那天,照例是老兵座谈会。会上,有十几位老兵,还有不少刚刚入职的大学生。最近这几年,老兵所剩不多了,他们年纪渐大,先后退休了。会上,李俊经理亲手给他的书记杨崇学献上了一束鲜花。杨崇学站起来郑重地向在座的几位老兵敬礼。“大老李”当然又红了脸。

转眼来到了11月底,住宅楼全部封顶,转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施工。容西E标段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获得了河北省、雄安新区等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还被雄安新区树为容西片区的迎检标杆。

算起来,杨崇学的兵龄只有短短的约20个月,但这20个月的军旅生涯却成为刻在他生命中的印记,再也无法磨灭,他保留了一个军人雷厉风行、勇敢顽强的本色。

采访杨崇学的过程中,他再三表示:多写写我的同事和工友们吧。为雄安建设,他们付出的更多更多……

一年来,那些风雨兼程、日夜奋战的日子,那些顶风霜冒雨雪、战高温斗酷暑的日子,杨崇学和同事工友们都扛过来了。2022年3月,在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前夕,一场瑞雪漫天而至。大雪中,杨崇学一步一步登上项目部楼顶的观礼台。他极目远望,指着茫茫一片雪白中森林般矗立的楼群,还有眼前高高飘扬的鲜艳红旗,骄傲地说:

看,我们的战场!

扫一扫,看往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