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汪守德责任编辑:康哲
2015-06-12 03:02

习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回顾历史,中国军人始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创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中国军人的样子很多时候就是中国精神的名片。特别是在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那些备受瞩目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军人所展现的价值理想、精神境界和英雄壮举,都让全世界更加理解了到底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在世界新军事变革飞速发展、国家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强军兴军面临众多挑战的今天,中国军人只有继续弘扬中国精神,以强军力量夯实中国力量,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征程上肩负起时代使命、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编 者 

中国军人既是民族历史的重要书写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创造者。

目光回望,在那刀光剑影的血色弥漫处,在那数不清的征战与厮杀中,中国军人如血肉筑起的长城,拱卫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全,深刻影响着历史之河的流向。

中国军人创造的思想极为丰富、内蕴极其广博的精神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最为瑰丽、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1、中国军人身上所展现的精神特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篇章以激情慷慨、真挚动人的笔墨,生动记录与真诚赞颂了军人的功业与精神境界。它们生动说明,中国军人身上展现的精神特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底蕴深厚而极具风骨,对我们今天仍然是一种无尽的思想激励和不老的精神传承。

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笔下的《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将士之勇猛,战事之惨烈,必然给诗人以极大的刺激与震撼。因此他以满怀的敬意和饱含的深情,通过残酷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对为国而战的死难将士,进行了热忱的讴歌与赞美。无论是诗中所歌颂的军人,还是诗人自己,都反映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秦风·无衣》那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们仿佛可以越过两千多年的时光,看到在风雪弥漫、艰苦备尝的进军途中,披坚执锐的将士们,怀着对敌的共同仇恨,团结一心,勇赴战场的震撼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一首题壁诗,传诵久远,撞击人心:“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进逼江阴。身陷危境却绝不屈服的江阴百姓,推举新典史陈明遇为主起兵抗清。处于孤立无援之中的江阴军民,面对强敌,硬是“固守八十一日,先后杀清兵七万五千人”。后江阴城终被破,遭清兵疯狂屠城。作者目睹尸山血海般的死难同胞,悲愤难抑,冒死题诗于城墙之上,以这首义薄云天、泣血泣泪的诗作,颂扬了江阴军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所表现出的“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宁死不屈的抵抗精神。

中国古代讲述战争和历史故事的作品比比皆是,反映军人和军事生活的诗篇更浩如烟海。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可以看到戴叔伦的“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还可以看到张家玉的“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从切身的从军体验和战争感受出发,抒吐的是中国古代军人效命疆场、渴望建功立业的清晰心迹,诠释的是军人万死不辞、不惜肝脑涂地的决绝精神。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对民族精神的引领、激励和塑造,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公元1927年8月1日,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诞生了。这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军队,在为人民求解放的征战之路上,所经历的苦难、做出的牺牲、创造的辉煌和提供的启示,都是无与伦比的。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以其前无古人、旷世未闻的伟大战争实践和思想探索成果,对民族精神的引领、激励和塑造,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观察这样一支军队,不能不说它所创造的战争奇观。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支军队始终处在血火交并、生死攸关的激烈拼杀之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中,作者列举了中国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长征。这不只是出于其考量独特的眼光,而且凸显出长征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精神价值。滔滔江河、皑皑雪山、茫茫草地,铭记着成千上万将士的无畏与忠诚。那是怎样的一种坚韧,怎样的一种顽强,怎样的一种决绝。对于曾经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落后了的中华民族,和聚集于党旗与军旗之下的战斗者和求解放者来说,红军创造的是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爆发出的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最耀眼光芒,从深层上把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照亮。

在抵抗日寇入侵这一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我党肩负起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我军亦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敌后燃起令敌丧胆的烛天烽烟,对不可一世的狂妄之敌战而胜之,整个中华民族也在战火的洗礼中,获得真正涅槃式的再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同日本侵略者长期交手、且在国内解放战争中经过长期磨砺之后,战斗经验、战斗意志、战斗精神和战斗力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峰。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在寒风彻骨的冰天雪地里,“像原木在移动”的人用肉体击碎了钢铁,用手榴弹打败了大炮,以坚如磐石的钢铁意志、“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同敌一决生死的英雄气概,创造了长津湖、松骨峰、上甘岭等众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战例。志愿军将士面对强敌决不畏惧、敢打硬拼、视死如归的精神,真正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极大地鼓舞了千千万万站起来的中国人。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进程中,我们这支军队涌现出了杨靖宇、赵一曼、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革命先烈,以及八女投江、刘老庄连、狼牙山五壮士等数不清的英雄集体。他们是中华民族应当永远铭记的杰出军人代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军人总是衔命出征,冲在战斗激烈的最前沿,并以敢于同一切强敌一决高下的决心与勇气,通过拿命拿血、斗智斗勇的较量,来赢得看似不可能取得的胜利。而且,对手越是强大、越是骄横,越能激发我军的战斗意志。这些革命先烈和英雄集体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坚贞不屈、舍生忘死、冲锋向前,既是我们这支军队精神与意志在瞬间的爆发,也是我军作为民族先锋、代表和楷模的充分证明,让人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千万道最耀眼的闪光。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中国军人,其作为与贡献也完全可以和战争年代相媲美。以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为代表的尖端利器的铸造,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我军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指示,认真履行我军的根本职能和宗旨,奋勇展开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SARS病毒等一系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长江抗洪,我军官兵于滔天的洪水中所进行的封堵九江缺口之战;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的春天,我军的白衣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从SARS恶魔的口中夺回危在旦夕的生命;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数十万大军急如星火地奔来,于余震频发的废墟中拯救受苦受难的群众……所有这一切,都生动体现了中国军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坚定意念,忠勇果敢、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扶危济困、救民水火的大爱情怀。

历史上曾有过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时期,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那并非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的确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当代中国军人践行、引领、传播中国精神的有力见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