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长征副刊丨紧急集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郑蜀炎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4-03-12 07:19:15

紧急集合

■郑蜀炎

今夜你会不会来?

那时候,这首歌当然还没有写出来,但在我们班每晚熄灯前的“卧谈会”上,这一问却几乎是“必答题”,要么凿凿有据地推理、要么条分缕析地判断,大家各执一端,直至睡意袭来。

待急促的哨音骤响在夜空,谜底瞬间揭晓。别忙,讨论并没结束,且听明晚接着开讲。

没错,我说的是紧急集合。

条令上对紧急集合有着明确的表述,而有过军旅经历的人对其独有的记忆和经历,大都刻骨铭心。每每想起那种陡然回荡在漆黑夜晚、带有几分深不可测意味的哨声,我眼前总会浮现出“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的景象。

集合本是军营常态,可一旦冠以“紧急”,就意味着时间非常紧张、任务十分急迫。于是,当哨声划过你的梦境,你的第一个动作必定是从床上弹起,而绝非坐起、撑起、爬起。你的精神绷紧,心脏随着耳朵听不见的秒针“滴答”声跳动。

开灯,是绝对禁止的,四肢基本是凭着肌肉记忆在运作。偶尔会因找不到衣物出现片刻慌乱,在班长压低嗓门“慌个啥”的一声吼后,很快就找回正常的节奏。最后,当你全身披挂完毕、冲到操场,对着夜空大喊一声“到”时,心头会顿涌几分“仰天长啸”的激情……

我们连队的紧急集合大约分为几类:一是在节假日的收、放假时段节点进行,目的是检查人员有无提前出营和是否按时回营,一般只需背枪携弹;二是在夜间,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打背包携行,这种方式既是战备检查又是训练,突出兵贵神速,保证齐装满员;三是在紧急集合完成后,立马进行小拉练,强调“拉得动”还得“打得响”。这种在泼墨般的夜晚负重攀行山岭的训练,堪称紧急集合的“终极模式”,当然也是令我们感到紧张的模式。

虽然不像射击投弹一样有环数米数的标准,但是,每次落在后面的那个班或者那个人,第二天早饭时,就着喝稀饭啃馒头的不是咸菜,而是大家起哄的笑声。

谁都不甘心落后,因此大家苦练之余也会猜测紧急集合的时间、互相打探消息。因此,“今夜你会不会来?”构成了“卧谈会”的重要主题。

我们三班的竞争对手是二班,二班的哨兵经过连部时,隐隐约约听到连长对指导员说紧急集合,回来就告诉了二班的所有人。于是,全班早早打好背包,和衣而卧,只等稳拿第一。没想到哨兵的信息有误,二班苦等半夜,一直风平浪静,天快亮时大家才睡着。年轻人闭眼就是一场酣梦,以至于被起床号叫醒时,竟误以为是紧急集合的哨声,全班全副武装地冲了出去。

一片笑声中,他们才知闹了个大“乌龙”。接下来,“训练作风不扎实”的批评不用说,二班“今夜无人入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连队的经典段子。

不炼三炉铁,岂敢打大刀。事后的班务会上,班长给大家上了一课:“二班崴了脚不等于三班跑得快,有笑话别人的嘴,不如有别人撵不上的腿。”

前面说过,紧急集合速度的要点在于保持节奏。因此,每晚睡觉前,脱衣卸装不仅必须伸手可触,更重要的是穿和脱的摆放顺序一点不能乱,有情况时先穿衬衣,再穿裤子、鞋袜(为避免散落,我总是把袜子揣在裤兜里),在穿外衣的同时用余光锁定手榴弹袋、子弹袋,待这些装具披挂好后,再动手打背包。接着,背包直接朝背上一甩,左手整理、右手持枪,一溜小跑赶向集合位置。

这一套动作,如果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就称得上行云流水。而那些掉链子和闹笑话的,问题大都出在打背包上。

紧急集合中,全班的速度是以最后一人到场的时间来计算的。在我们班,我虽不落后,但稍有失误就可能拖后腿。当时,我哥哥在野战部队当兵,他在信中传授了我一种“快速打背包法”,并配上详细的图例、说明给我寄来。这种方法简化了一些程序,但并不影响“三横压两竖”的规范,背包的紧实度也没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1分钟内打好背包。唯一的缺点是,外观会受一点影响,打出来不那么整齐。但是,紧急集合本来就讲究个“快”字,谁也没要求你背着朵花来集合,只要结实实用就行。班长说得好:“就是捆成个粽子,也强过看着有棱有角,一拉动就垮成一摊的豆腐包。”

打背包的速度决定紧急集合的速度。这个技巧在班里推广后,我们班基本占据了连队紧急集合第一梯队的位置。当时那种溢于言表的骄傲与自豪,今天想起脸上还会淡淡一红。

原先,紧急集合都是连队组织的,眼看到了年终,评先争优成为大家的目标。为了公平公正,连队细化了一些评比条件。比如在军事训练评比中,决定将各班开展的“小拉动”次数和公里数列为评比的硬指标。

“临敌阵者,疲马亦作突围之想。”尽管当时并没读过梁启超的这句话,但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扎堆的连队,谁也不想被别人甩在后面。你让我看后脑勺,我就让你看后脊背,你半夜集合我就凌晨拉动……好在距年底还有1个多月,大家虽然疲惫,但咬咬牙也能坚持住。更何况那时年轻,不管夜晚怎样被哨音从床上拽起,待紧急集合结束,回来还能倒头就睡。清晨时再从床上一跃而起,依然精神百倍。

话虽这样说,但好多次天亮后,我再去看曾在黑夜里迷迷糊糊走过的路——那山、那河、那沟、那坎……当时居然能有惊无险地蹚过来,没摔下去,不禁冒出些冷汗来。真的,好多年后,我还是没明白,当时究竟是运气好还是真激发出了某种潜能……

不管怎么说,紧急集合毕竟是紧张而枯燥的。但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偶尔也会冒出些插曲,成为我们军旅岁月里一种“深于诗,多于情”的记忆。

我们的副班长,身板壮实且酷爱武功。当时班里编有3个战斗小组,他和我在负责扛机枪的火力组。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让他对我进行“一帮一”。所以,每次紧急集合、每逢山高坡陡,我的半自动步枪和背包常常会被他扛在肩上。

边防部队都很重视军民联防,连队驻地的苗族寨子有一个民兵排,排里有一个女子民兵班。遇到一些大活动时,她们少不了抽去展示一些军事项目。为了提高她们的军事技能,上级安排我们连带着女子民兵们进行一些训练,其中当然也包括紧急集合。

没想到,在临近老兵退伍时,一直在帮助我的副班长,居然找我“帮忙”了。

由于年龄小、个头也不高,当时连队分给我的解放鞋是全连最小的5号(约37码)。那天,副班长用2号鞋来找我换鞋。

他吞吞吐吐地向我解释着,在几次联防训练中,他与女子民兵班里的一个姑娘熟识了起来。部队明文规定,战士不准在驻地谈恋爱。眼看就要退伍,他不想失去这次机会,想送她一双合脚的鞋,以表达情意。

我当然把鞋送给了他。在老兵退伍前最后一次军民联防小拉练中,我看到了那名穿解放鞋的女民兵。遗憾的是,那时候的我对“感情”二字尚在懵懂中,加上退伍命令一宣布,老兵就不再担负岗哨勤务,忙碌之中竟没顾上问一嘴。后来,我也很快调离了连队,副班长与女民兵之间是否还有后续的故事,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记起副班长在紧急集合中帮我扛起步枪背包的厚实肩头。我想,如果在这肩头旁站着那位穿解放鞋的姑娘,那么,那句老话就值得再说一遍——青春无悔。

看军事 上军号

军事资讯 早知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军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