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属来相会>>军属聊吧>>军人父母>>正文

沈阳军区某部独立汽车营与驻地“一对一”认亲

伴儿子成长 让妈妈幸福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新军 郭 冰 特约记者 戴 岳责任编辑:许品2014-06-16 16:40

又是山花烂漫时。13年前,也是这个美好时节,沈阳军区某部独立汽车营迎来10位特殊客人:她们来自丹东市永昌社区,平均年龄58岁,全是党员干部。此行是到营里“一对一”认亲。

时光荏苒,13年过去了。在营里待了20个年头的营长曹付彪说,“一对一”结亲的收获是儿子们长大了、妈妈们很幸福。

鸭绿江畔桃红柳绿,当年第一批志愿军渡江赴朝的河口断桥岸边,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儿正簇拥陪伴着妈妈们踏青赏花。“这是哪儿组织的母子郊游团?”好奇的游客在询问。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汽车营官兵与永昌社区的兵妈妈。第一批兵儿子之一、四级军士长徐海斌说,从2001年“一对一”结亲以来,每年4月陪妈妈们到河口赏桃花已成惯例。

“一些独生子女士兵思想不稳,想家,怕吃苦。”永昌社区党支部原书记于维芝回忆说,2001年到部队走访时,与汽车营干部骨干交流中得知这些情况后,她坐不住了。永昌社区老党员组成第一批“兵妈妈拥军志愿队”,10位兵妈妈带着真情和热情来认兵儿子。如今,兵妈妈已发展到30多位,认下兵儿子已逾百名。

上士汤夕明的家在四川,与他结亲的兵妈妈、志愿军老战士孙也芗今年已81岁高龄。“其实我都是奶奶辈的了,可大家觉得还是叫妈妈更亲!”在孙奶奶家,聊到汤夕明,她拿出3个小本子,上面既有她的兵妈妈日记,也有她和4个兵儿子的合影。“我本身就是当过兵的,离开家乡想念亲人的那种滋味我体会过。”老人说,“汤夕明是我第一个兵儿子。前几年我张罗给他找对象,一直没合适的。现在倒是有合适的了,不赶趟了,儿子都当爸了!”

兵妈妈中认下儿子最多的,是78岁的辛晓华。13年间,她认下的兵儿子有15人。辛晓华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天冷了织毛衣,天热了送消暑食品,想家了去陪陪,过节了一起吃顿团圆饭。“我做的,就是让这些孩子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2001年,辛晓华认下了第一个兵儿子罗震龙。小罗考军校落榜后情绪低落。辛妈妈及时引导鼓励,买来复习资料,帮他制订复习计划。情真意切的话语让小罗想起远在他乡的妈妈,学习更加努力。付出没有白费,小罗后来顺利考上军校。

转眼13年过去了,兵儿子们退伍的退伍,调离的调离。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惦念着第二故乡的妈妈。

那年,孙也芗老人因病住院,已经退伍的兵儿子汤夕明听说后,开车赶到丹东,在振安区医院找到她。营里也派副教导员刘希胜专程到医院看望孙妈妈。听着一句句温暖的问候,病床上的孙也芗老人眼里闪动着泪花。

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兵妈妈和兵儿子的幸福聚会成为丹东市永昌社区的幸福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