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向着那片红色圣地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练团基层干部和士官长培训班学员赴井冈山现地教学侧记
■陈喜 徐孝明 陈昊
寻根井冈,激浊扬清。
井冈山,一座承载历史的传奇之山,一座英杰辈出的英雄之山,一座孕育伟大精神的革命圣山。近日,装甲兵工程学院教练团基层干部和士官长培训班学员千里寻根,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现地教学。
缅怀英烈:坚定理想信念
北山烈士陵园,薄雾蒙蒙,青松环抱。授课老师引领着大家,穿越时空,重温那个星火燎原的年代。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面对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的极端困难, 有人畏难怕苦、逃避斗争,有人悲观失望、不辞而别,还有人甚至背离信仰、投敌叛变……以刘仁堪、谢华光等为代表的无数共产党人在信念与生命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选择了牺牲。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共牺牲5万余名。这5万余名烈士,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有的是从全国各地投奔而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忠诚。
学员朱天宝感叹:“在那个腥风血雨、大浪淘沙的年代,革命征程上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而历经磨难最终留下来的,成为了宝贵的革命火种。”
感悟三湾:强化根本宗旨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由于作战失利和长时间的连续行军,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开始动摇。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毅然决定对这支部队进行整编:支部建在连上以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基层民主,开创了党指挥枪的历史性探索。
行走在崇山峻岭间,遗址上血迹犹在,旧时苦难浮现眼前。在白色恐怖年代,是什么支撑着共产党人在死亡面前始终英勇不屈?是什么让共产党人拥有敢于坚持真理的革命胆略?学员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那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啊!”学员张一民深有感触,“自从实行了民主主义制度,士兵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官兵一致、群众路线都是我军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
拜谒故居:深化政治本色
从三湾到茨坪,从茅坪到大井,学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一处处伟人故居,无不为革命先驱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所震撼、所触动。茅坪八角楼那个房间,十分狭小阴暗。然而,听着老师的讲解,学员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毛泽东白天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晚上借助微弱马灯奋笔疾书的身影。当时,按规定可以点三根灯芯,毛泽东为了节约,竟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妻子贺子珍埋怨他:只点一根光线太昏暗了,会损害眼睛。毛泽东解释说,在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作为领导更要带头节约,才能使有限的物资用得时间更长一些。普通的言语、平凡的小事,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风范和艰苦奋斗作风。
学员陈坤参观时在笔记中写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承载着每一个共产党人深深的感情,‘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习近平年初到江西考察时,专门来到井冈山寻根溯源,深情地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缅怀先烈,触及灵魂,筑牢红色根基。学员们对改革强军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体制编制可以调整、部队人员可以变动、武器装备可以更新,但老红军的政治本色一刻也不能变、永远也不能丢!
返回的班车上歌声铿锵,学员们脸上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