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脑子装的都是实验机和波形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陈昊、阮轶磊责任编辑:李娴
2016-09-08 10:38

板凳要坐十年冷

——记装甲兵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海斗

■陈 昊 阮轶磊

从青年到中年,他从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为军队知名教授;无论是力学还是材料学,他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为我军装备再制造寿命评估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就是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维修与再制造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海斗。

2003年,王海斗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特招入伍来到装甲兵工程学院,加入到徐滨士院士的科研团队。当时,徐院士开拓发展的“装备再制造后如何评估”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既无科研基础,更无成功先例。徐院士将这个课题交给了王海斗,并语重心长地说:“从事基础研究可是慢功夫,利用好实验室这个平台充实自己吧,厚积薄发才能闯出一条新路。”

王海斗铆足了劲儿,白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晚上挤出时间拼命学习。他先后研读了数学、力学、化学等相关学科近百本专业书籍,演算稿纸堆了几大箱,满脑子装的都是实验机和波形图。起初,王海斗考虑用磨损寿命和拉伸疲劳寿命来反映产品再制造后的质量,但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课题一度陷入僵局。一次,他代表系里参加学院组织的拔河比赛,就在大家一起发力、咬牙坚持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灵感——拔河的过程,既有与地面的接触摩擦,又要承受剧烈无氧运动后肌肉酸楚、呼吸急促的疲劳,是一种对身体状况的严苛考验。

“实验中,能否也以最严苛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来反映再制造产品的寿命规律呢?”他由此想到,何不尝试研究再制造产品的接触疲劳寿命。但当时实验室还没有符合条件的接触疲劳实验机。王海斗带领团队跑遍全国,最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制成了一台符合条件的点线式接触疲劳实验机。经过反复实验,他的想法终于得到验证,课题获得重大突破。2008年,王海斗在全国摩擦力大会上作报告,并在美国物理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如今,该实验室已发展为全国接触疲劳实验基地,王海斗也成为学院多个“第一”的创造者: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一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个国防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第一个5年内成功申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第一个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获得者。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08日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