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大家说——
我的战斗力标准是什么
——兰州军区联勤部几位普通官兵的强军故事
■本报特约记者 郑孝刚
编者按
如何把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改造思想、推动实践的成效?兰州军区联勤部党委把学习讲话与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结合起来,引导官兵人人思考回答“我的战斗力标准是什么”,制订投身强军目标实践的路线图,让大家学出了信念、学出了思路、学出了担当。
今天,我们摘发该部5位官兵的故事,共同感受这些普通官兵的战斗力标准是什么。
常年往返于“生命禁区”,汽车兵张荣亮——
打盹只能做梦,打拼才能圆梦
“我们都称他为车队‘定心丸’、险道开路员。”在兰州军区某汽车团,说起驾驶员张荣亮,官兵们都竖起大拇指。
张荣亮入伍12年来,长期在青南地区执行物资运输任务。要知道,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运输物资,需要克服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甚至还要经受生死考验。
去年9月,张荣亮和战友奉命往青南地区运送冬煤,在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时,一名战友驾驶的车辆突然熄火,怎么都发动不了,张荣亮连忙赶过去帮忙检修,经过一番排查,初步判定故障所在。
这时,天渐渐暗下来,气温骤降到-30℃,冰冷刺骨的山风裹着雪片、沙粒呼啸而来,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张荣亮拿螺丝刀的手冻麻了,他干脆脱掉手套,直接用手按住螺母,可刚一接触,手指就被死死地粘在螺母上,一使劲,拇指上一块皮被生生地扯了下来。张荣亮顾不上这些,经过40多分钟的紧张抢修后,车辆重新启动。这时,他的双手已经冻成紫色,坐在驾驶室里很长时间才恢复知觉。
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连队奉命星夜兼程向舟曲运输救灾物资。当车队驶进目标区域时,道路崎岖坎坷,多处路段已被泥石流覆盖,为了准时抵达重灾区,张荣亮冒着倾盆大雨,开着打头车带领车队通过一个又一个危险路段。玉树地震前一天,张荣亮刚回家探亲,接到通知后,他二话没说,背起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行李,登上了返程列车。
谈起自己的“光荣事迹”,张荣亮谦逊地说:“打盹只能做梦,打拼才能圆梦。只有把岗位当战位,才能为强军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