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一家人
一战中成为焦点
伊普尔(荷兰语Ieper,法语和英语Ypres)是比利时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毗邻法国。12世纪~13世纪是这座城市的黄金时期。便捷的运河交通,使伊普尔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之间麻布贸易的转运中心。为了存储堆积如山的麻布,故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仓储库房,这就是麻布堂(Lakenhal)的来历。
看到这座壮美的建筑,一些中国游客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就连修仓库这样的土木工程,欧洲人都舍得花精力和金钱,用艺术的眼光和标准精心打磨,可见他们的艺术修养不仅“融化在血液里”,而且也“落实到了行动中”。
这一时期,伊普尔的人口曾达到了4万,而现在却只有3.5万。单凭这一人口数字的变化,也可以想象伊普尔当年的热闹繁华景象。
随着中世纪的落幕,伊普尔逐步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当历史长河流淌到1914年的时候,伊普尔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伊普尔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武力对抗的中心之一。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从词汇学的角度多唠叨几句,或许对了解历史大有益处。当这场战争1914年爆发时,人们肯定不会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几乎没人知道还会发生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发生后,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称之为Great War(大战)。英文词“Great”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大”,意思是这场战争比欧洲以往发生的任何战争的规模都大;另一层是在感情上表示赞同和支持,意思是参战各方都乐意打这场战争。
这是因为,欧洲当时的政治家,脑子里大都装的还是旧思维,崇尚武力和强权政治,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比如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国普鲁士(德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失败的法国要雪耻,总想伺机通过新的战争夺回这一地区;而获胜的德国也觉得,抢来的地盘不稳定,需要再与法国打一仗来巩固先前的胜利果实。所以,法国和德国都想通过打仗达到自己的目的。
再比如巴尔干地区,波斯尼亚是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取的领土,土耳其一直想夺回来,邻国塞尔维亚也想将其据为己有,于是,土耳其和塞尔维亚都支持波斯尼亚的塞族极端势力与奥匈帝国统治者过不去。1914年6月,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遭到塞族青年普林西普的暗杀,此事遂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后,日本急切地对以奥匈帝国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宣战,目的是通过战争先夺取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进而侵占全中国;中国的北洋政府也想参战,试图通过战争走向国际舞台,废除1840年以来外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这就不难看出,“一战”爆发的根源不仅是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政治家迷信武力的结果。不论穷国还是富国、强国还是弱国,都想通过战争获得自己的利益。只不过弱国开始想得美,到头来没有实力拿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已。比如,中国是战胜国,却没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