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寻觅一战历史尘埃中的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兴慧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07-24 10:59

游行中的协约国军队

华工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

对于欧洲游客来说,许多人来伊普尔是为了缅怀他们的先烈。但对于中国游客来说,除了游览战场,畅想“一战”外,还可以借此机会纪念那些为“一战”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华工。

“一战”爆发时,中国是袁世凯当大总统。虽然他被许多人称为能力不凡的一代枭雄,但把他放在世界舞台上,他却是一个什么也玩儿不转的蠢才。还有其他和袁世凯一样擅长“窝里横”型能人,一旦遇上了当时的外国能人即刻就从枭雄变成狗熊了。

“一战”一打响,日军联合英军围攻青岛的德军,中国的袁大总统却宣布中立。当然,外国在中国打仗,中国以前也宣布过中立,1904年~1905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就是这样。

但由于战场上缺少人手,英国和法国在中国山东和天津又有租借地,于是,这两个国家便开始在中国招募劳工,组织他们奔赴欧洲战场从事挖战壕、抬担架、处理死尸等后勤工作。“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共招募了约14万名华工到法国、比利时前线服务,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山东。

据统计,在这些华工中,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近两万人。时至今日,法国和比利时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69处,安葬华工1874名。

1917年11月15日,德国空军对比利时西北战场狂轰滥炸,造成在这里服务的13名山东籍华工同时遇难。事后,他们的遗体被同伴葬于距离伊普尔15公里的波特林市布思本村附近的河边。2010年5月,波特林市修建了“中国劳工纪念园”。

到了1917年,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站在了“协约国”一边,正式对德奥宣战。但还没等他凑足中国军队参战,“一战”就结束了。尽管如此,中国也成了战胜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当战胜国,精英阶层扬眉吐气。据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庆3天还余兴未尽,干脆又跑到天安门对公众宣讲了一整天才算罢休。

在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认为“没派一兵一卒的中国没有脸面收回山东”;英国代表也认为“中国是没死一个人没花一便士的战胜国”。而中国代表则认为,中国派出了14万劳工,从逻辑上讲,英法可以腾出14万劳力去当兵。因此,转着圈地说,中国也是派了兵的参战国。

有美化政府行为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其实一直想参战,但由于英国和日本政府的反对才未能成行。后来,在另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能人,比如梁士诒等的运作下,中国政府巧妙地派出劳工参加了“一战”,才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但也有学者认为,英法在中国招募劳工,是出钱雇的,与中国政府无关。只是后来,政府无意中“赚了劳工的便宜”。

如果足不出户只读书本,可能为梁启超、顾维钧、陈独秀以及“五四运动”时期那些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可是如果来到伊普尔,拜谒一下华工墓,你可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这些大字不识且已被后人遗忘了的农民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