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直升机梯队带队长机机长黄克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国红 赵品 张坤平 等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9-24 02:25

“V”字机群中的那个“尖”

——记陆航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直升机梯队带队长机机长黄克超

■张伟涛 本报特约记者 周敬波

【人物小传】黄克超,现任总参陆航部作训局局长,在胜利日阅兵中担任陆航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直升机梯队带队长机机长。面对受阅直升机种类多、数量大、编队复杂带来的严峻考验,他带头苦训实训、攻坚克难,解决了一系列难题,为陆航梯队“米秒不差,一架不少”接受检阅奠定了坚实基础

像出鞘之剑,又似一个个错落有致的“V”字。仰望密集的直升机梯队,70架飞机之间几乎看不到间隔。在胜利日阅兵式上,由70架直升机组成的大机群超密集编队似鹰阵凌空,令人印象深刻。

“V”字机群中的那个“尖”——长机,是由陆航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参陆航部作训局局长黄克超驾驶。为确保直升机梯队以精准队形、恢宏气势,米秒不差整齐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黄克超和战友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停机坪上,地表温度62℃;直升机里,座舱气温50℃。

已连续飞行两个半小时的直升机平稳落地。舱门开处,滚滚灼浪夹杂着汗味扑面袭来,浑身被汗水浸透的黄克超刚跳下直升机,就走向不远处的飞行质量评估组。

录像回放、飞参判读、系统差分……黄克超调出每个中队每架飞机的训练视频,一帧一帧地研究,和飞行员们一起反复分析训练效果,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阅兵,编队飞行要求做到零误差。作为大机群编队带队长机,一个微小动作的改变对最外侧僚机的影响就会数倍增大,传递到后续梯队将呈几何倍数放大,给整个直升机梯队的操纵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做到“队形准确、米秒不差”,黄克超带队研究论证并最终在每架直升机上安装了新型距离测量设备——北斗差分系统,将坐标位置误差精确控制在1米以内、到达时间误差控制在1秒以内。在此基础上,指挥部组建飞行质量评估组,制订了系统的考评程序和标准,探索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训法。

为当好机群的“头雁”,黄克超以身作则,带头学、带头飞、带头练,在空中梯队组织的飞行合练考核中,次次取得准时到达和航迹保持满分的好成绩。

此次参加受阅的直升机梯队装备数量之多、队形之密集,在新中国阅兵史上前所未有。特别是高速大旗面挂旗飞行、“70”纪念字样、70架超密集队形,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在世界阅兵史上也不多见。

作为陆航阅兵指挥部分管训练的副总指挥,黄克超组织力量集智攻关,对直升机停机位置设置、站位起飞、空中集合、稳定编队、准确转弯、准时到达、集散着陆等各项程序进行科学分析、细致研究,有效解决了旗面破损、大速度摆振、大机群编队稳定性差等重难点问题。他还主动探索,使中队距离由预案的200米压缩为100米,提升了队形视觉效果。

阅兵中“70”纪念字样编队飞行新颖震撼,但却充满风险和挑战。正常的编队飞行要求直升机的间隔和距离均不能小于30米,而“70”字样受阅编队的基本数据是“20-0-20(米)”,即横向队形间,前后距离是0米,左右间隔20米;纵向队形间,左右间隔是0米,前后距离20米。这远远超出了标准上限值,危险性大,被业内专家称为超密集编队。

作为作战训练局局长,黄克超了解全军陆航部队的飞行技术状况和训练水平,坚信通过训练,一定能够高标准完成任务。他和任务部队的飞行员多次探讨、刻苦精练,最终20架直升机保持7种不同数据的间隔和距离,整齐平稳、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 

此次阅兵任务,合练航线设置复杂,北京地区夏季天气多变,出动装备频繁易造成特情增多,这些都对梯队长机的临场指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作为梯队长机,黄克超在时间有调整、天气有变化、飞机有特情等情况下,沉着冷静应对、机智果断处置,多次带领梯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训练任务。

在一次完成合练返场着陆时,天气突变,云量迅速增大,云底高仅一两百米。作为一名有着30年飞行经验的老机长,黄克超非常清楚,一旦入云处置难度非常大,稍有失误就可能造成多机相撞;下降高度则容易造成机群与地面高大障碍物相撞,转弯掉头对于机群编队来说已经没有可能。

黄克超迅速对云层变幻趋势和运动方向做出判断,沉着冷静地带领梯队从较厚云层的云缝中通过,并迅速发出命令,要求“所有飞机严格保持队形”“任何飞机在通过薄云时不得减速和解散”,经过绕飞,机群成功脱离云量较大的区域安全返航。

黄克超说,阅兵训练锤炼了官兵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是实战胜似实战。这次阅兵,必将对陆航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提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24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