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训练指导组组长王殿明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国红 赵品 张坤平 等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9-24 02:25
让“钢铁洪流”精准流淌
——记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训练指导组组长王殿明
■本报记者 武元晋 特约记者 李志涛 通讯员 王文凭
 

【人物小传】王殿明,陆军第38集团军司令部炮兵指挥部主任,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训练指导组组长。他先后组织对来自全军32个单位的教练员进行阅兵训练骨干集训,研究制订16项具体制度规范,研制单装驾驶训练和队列训练两个考评系统,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益。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再次站在东华表下,注视着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第38集团军司令部炮兵指挥部主任王殿明的思绪,又回到了9月3日那个神圣的日子。

那一天,他站在同样的位置,目送27个装备方队组成的“钢铁洪流”从这里驶过天安门,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精彩亮相。分秒不误、丝毫不差,当最后一个装备方队与空中梯队完美衔接的时候,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作为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训练指导组组长,王殿明用智慧和汗水为这场阅兵盛典贡献了力量。

继2009年后第二次担任阅兵装备方队训练指导组组长,王殿明受领任务时,27个装备方队和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正在全国12个省市的26个驻训点上进行分训。这些装备方队来自不同军兵种部队,训练基础不一,有些是首次参阅,缺乏训练教材和教练员。

如何让各方队训练水平走上同一起跑线,为集中训练打下基础?王殿明请来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教授张群彦、4次参加阅兵训练的巴彦淖尔军分区副司令员金九龙等专家,组成了2个专家指导组,奔赴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驻训点,手把手地教方法、面对面地讲技巧,培养种子教练员和示范分队。他和专家组还采取远程视频、网上授课等方式,解决方队在实际训练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白求恩医疗方队组建最晚、人数最多、入驻阅兵训练基地也最晚。王殿明专门抽调一批有经验的教练员,提早赶到方队驻地授课示范,对驾驶员、队员实行一对一的帮带,把每一个训练指标量化到单人单车上。等到集中训练时,原本水平不一的各装备方队,经过前期精细的训练准备已缩短了彼此的差距。

为了在受阅当天展现最佳形象,王殿明和战友们在训练中下足了功夫:军姿这个最简单的队列动作,被细化成挺胸、挺颈、挺膝盖,收臀、收腹、收下颌等10个方面42条标准;眼神、敬礼、口令,每个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他们都进行了研究规范。

在装备方队中打头阵的坦克方队,一开始面临调整时间少、调整距离短,箭形队形排面多、卡距难等难题。王殿明及时跟进指导被方队称为“铁三角”的3名训练骨干研究训练规律,制订出发动机转速、通过时间和修正次数的最佳驾驶方案。

他还与地方厂家合作研发单装驾驶训练和队列训练两个考评系统,将单兵技能达标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1个月,单装驾驶方向偏差由5厘米缩小到1厘米,时间误差由1秒缩短到0.1秒,骑线偏差控制在了肉眼难以识别的2.5厘米范围内。

为达到完美的要求,这次阅兵训练方案一变再变。每变一次,组训方法、训练理论、车辆人员的动作都要跟着变,王殿明和战友就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方案立刻跟上,在训练定型前,他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连做梦都在想着修改完善训练方案。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担负阅兵车、检阅车、摄像车的行进路线划线任务,必须掌握上百种车型的车长、尺寸,做到丝毫不差。

这次阅兵工作实战化要素多、标准要求高。王殿明坚持问题导向,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帮助官兵及时找出训练中的问题和症结。

这是阅兵训练讲评的一个镜头。在装备方队指挥部会议室里,所有将校领队方队长和训练骨干的目光都聚集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播放着阅兵训练的合练录像,王殿明不时按下暂停键,再以慢动作回放。领队敬礼的动作,排面的整齐度,人员在车上站立、车内坐姿,车辆外观零部件等细节,都精确呈现在眼前。王殿明依据这些录像对比采集的数据,讲评每一个方队乃至每一个人的缺点和问题。

王殿明在讲评时常说,把每一个动作练到最好就是标准,把问题究到极致就是完美。一位将军清楚地记得,领队答词只有短短几个字,最初他认为只要声音洪亮就行了。没想到王殿明采取从27个装备方队中征集“好声音”的方式找出标准音,所有人的答词都要与之进行比对,达不到标准就要一遍遍反复纠正练习。

在参与阅兵训练的日子里,因为长时间站立,王殿明静脉曲张的老毛病更严重了,有好几处都因为血脉淤积而发紫肿胀,但他的脚步没有停歇。他说,为了那神圣的时刻,付出再多都值得。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24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