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团大战》浓墨重彩展示中华不屈血性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边国立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15 09:35

影片《百团大战》在真实的历史大事件中贯注历史精神,通过再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抗击日寇的重大战役,浓墨重彩渲染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刚烈血性,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作用的内核是,毫不动摇的抗战决心,与强敌血战到底的勇气,危难时刻敢于担当的历史主动性。

《百团大战》以多层面叙事结构来展开故事,进而达成创作目的。第一层面,在世界大格局中,勾勒中国抗战的全局性战略态势。影片开篇以字幕方式讲清1940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已进入最艰难时期,日寇步步推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汪精卫在南京组建伪国民政府。在此严峻形势面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国军队需要振奋,国人需要振奋,迫切需要一场大胜仗。可见,百团大战的发生决不是孤立现象,其必然性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面前的历史主动性。第二层面,在山西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总部与日寇华北指挥部的战略战役较量。日寇出于对八路军和抗日民众的恐惧,制定了将铁路线、公路网、碉堡群立体勾连,挤压、消灭抗日力量的“囚笼”政策,同时推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烬灭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与副参谋长左权执行中央精神,商定不惜“亮出底牌”,打一场撕破敌人“囚笼”的大仗,“证明中国人还在战斗”。这些都让观众从中国共产党人站立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制高点上,看清了百团大战的重大意义。第三层面,是中下层人物。片中对敌方重点表现的是日寇冈崎大队。八路军与这个曾制造姚家峪屠村惨案,偷袭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凶悍对手多次作战,从更具体的层面表现战争的残酷、激烈。影片重点塑造了新七团女政委梁山、某部团长黄之政、兵工厂冯师傅、哑巴骑兵战士等人。特别是张自忠将军的部下姚尚武这个人物富有意味。姚尚武是黄埔军校六期炮兵科毕业,他的家乡姚家峪和他的家庭都被日寇的“烬灭战”毁灭了,他参加了八路军,与新七团女政委梁山共同御敌。紧急关头,他们驾驶火车冲撞日寇的装甲列车建立奇功,战场上梁山为掩护姚尚武牺牲了。他们的并肩战斗成为民族血性迸发的一个代表。三个层面的交叉推进呈现了完整的战争态势和态势的意蕴性。

作为纪实性故事片,影片主旨的实现还在于美学追求的自觉。一部影片的容量有限,《百团大战》的重点放在了战场气势表现,影片的声画造型烘托和强化了这种气势感。

多次交替急推镜头将两个指挥部的一次次较量形成有冲击力的气势感凸现,将战役进程清晰显现。影片以大篇幅大场面、多角度运动镜头铺展的八路军官兵、民兵和老百姓与敌寇大战情景,汇成不可抗拒的人民战争气势洪流。关家垴之战在抗战历史上是一次有名的硬碰硬的战斗,影片突出的是彭德怀消灭敌人的决心和意志。战后,彭德怀看到新七团旗手手中那面烟熏血染破损了的团旗在阵地飘扬,感叹果然“人在旗在”。此刻,左权在旁补充说:棋手已经换了多人,“人不在旗也在”。面对斗志旺盛的浴血将士,彭德怀发出怒吼:“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这振聋发聩的历史呼唤,将全片意蕴推向高潮。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8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