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入党?60年党龄老党员吴孟超告诉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林峰责任编辑:康哲
2016-06-02 02:16

不忘初心,披肝沥胆60年

——感受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的赤子情怀

■本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林 峰

吴孟超给患者家属耐心讲解病情。(吴孟超办公室提供)

开栏的话

我为什么入党?这是每名共产党员终其一生都要常问常省的命题。

入党,是一名党员在灵魂最高处作出的政治抉择,是心灵最深处刻下的精神誓约,更是人生道路上立起的永恒尺度。不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不论党龄长短,不论职业身份,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时时、处处、事事对照入党誓词,看看兑现怎样;对照党章要求,看看践行如何;对照合格党员标准,看看做到没有。

入党誓言,回响耳畔;一诺千金,一生践行。当前,正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自今日起,本报开设“两学一做·我为什么入党”专栏,讲述不同年代共产党员的奋斗经历和人生故事,引导全军党员不断思考“我是谁,为了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敬请关注。

慈眉善目、笑意盈盈;说话时,右手拇指不停地叩着食指第一关节……记者与吴孟超面对面交谈时,这位耄耋老人的言谈举止,让人很自然想到那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今年94岁的吴孟超,入党已经60年。趁着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空当,他接受了媒体采访,深情回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近距离感受这位白发院士的沧桑人生、一代医学大师的精神底色,使人不禁为他一生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赤子情怀深深打动。

追寻二十载,一诺定终生

吴孟超第一次知道“中国共产党”,是1937年在马来西亚。

彼时,15岁的他已在异国他乡生活了10年。这10年,吴孟超跟随父母卖米粉、割橡胶、做苦力,受尽当地英国殖民者及其帮凶的压榨盘剥,好不容易才进入一所华侨学校半工半读。

那一年,卢沟桥的炮声也传到了马来西亚。著名侨界领袖陈嘉庚领导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校园里掀起一波又一波革命浪潮。共产党、八路军、延安、毛泽东、朱德……一些以前从未听过的词,开始频繁闯入吴孟超的脑海。

1939年夏,初中毕业。按惯例,由校方和家长出资安排学生聚餐。当把钱收齐后,时任班长的吴孟超和副班长林文立商议:取消聚餐,把省下来的钱捐给抗战将士。这个建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笔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捐出的抗日捐款,通过陈嘉庚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

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竟然收到了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

电报如同一簇星火,点燃了吴孟超的激情——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1940年春,他约好6个同学,历时一个月经新加坡、越南,从云南入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刚回国,吴孟超就得知,通往延安的道路已被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无奈之下,吴孟超只能留在昆明求学打工,其间随校迁转于云南、四川和上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这期间,吴孟超经历了抗战胜利、内战爆发、解放上海……吴孟超也由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见习医生。更为重要的是,他深深懂得了谁能救中国、谁能领导中国。1949年5月的一个清晨,当他看到露宿上海街头的解放军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入党申请书写了一次又一次,但都因他的华侨身份被退了回来。为了向党组织表决心,吴孟超忍痛中断了与家人的联系。

终于,在1956年3月28日,吴孟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12日,他正式参军,被授予大尉军衔。此时,距吴孟超第一次知道“共产党”,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追寻二十载,一诺定终生。“选择回国,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入党,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吴孟超说,这4个正确选择决定了他一辈子的幸福,“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这几条路走对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