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三头六臂,但他们都叫“邱少云”

来源:《人民军队》报作者:陶智平 孙玉柱 包林涛责任编辑:张贺铭
2016-05-13 17:13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邱少云

——邱少云生前所在连聚焦强军目标以严明纪律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陶智平 孙玉柱 包林涛

上等兵喻赞没想到是在哨位上见到了母亲。

那一天,旅里进行实装演练,喻赞在营门口执勤。他多想拥抱一下快两年没见过面的母亲啊!可他没这么做。当车队鸣笛经过营门,在哨位上眼圈发红的喻赞默默地举起右手敬礼,向着战友,也向着自己的母亲。

60多年前,视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九连战士的身上清晰地看到他的影子。

邱少云从来都没有真正离开过。

每天晚上九连点名,当呼点“邱少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大声答“到”。他们都不是邱少云,他们又都是邱少云。

“我代表的不光是自己,我代表的是邱少云”

九连的兵其实很普通,没有三头六臂,脑门上也没刻着字,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邱少云连队的兵”。

这“一看”,看到的是啥?

看到的是严格自我要求的自觉。玉树抗震救灾期间,连队经手上百吨救灾物资,再渴再饿,没有一个人私自动一包方便面,拿一瓶矿泉水。

看到的是拼命也要完成任务的干劲。翻达坂、越冲沟、过冰河,一个排的兵在高原急行军近10公里,端掉海拔5066米的“敌”指挥所,“创造了奇迹”。

看到的是干就要干到最好的标准。参加比武前,六班长吴祥安用烟头烫掉脚上11个鸡眼,不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因为不拿第一心里过不去。

其实,从不同的兵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邱少云。在九连采访,几乎每个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九连的兵,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代表的不光是自己,我代表的是邱少云。

“邱少云”,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在九连官兵心里,却有千钧重。以邱少云为榜样,时时处处照着学、跟着做,走出来的就是一群邱少云。

三班大学生列兵苏海瑞,别看戴眼镜文绉绉,前些天参加反坦克火箭手培训,“练得很玩命”。他说,“练不好,首先对不起的是邱少云。”

去教导队集训的9名战士,虽然分散在9个班,但平时只要碰见,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工作干好,“不给邱少云丢脸”。集训结束,全队100多人只有9名优秀学员,6个是九连的兵。

演习时卧倒在马蜂窝上的乔志强、隐蔽卧倒身上扎满骆驼刺的梁海飞、头部烧伤仍坚持战斗的罗松。他们军衔不同,姓名不同,事迹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活着的邱少云”。

相信,这样的名单一定还会拉长。

传承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九连的名气不小,每年慕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曾经在连队当过兵的战士,总想找机会回来看看。

营房变漂亮了,有网络学习室了,用上制式高低床了,伙食越来越好了,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了。似乎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但总有一些东西还是那么熟悉:宿舍地板依然照出人影,番号声依然洪亮,步伐依然整齐有力。老兵们很感慨:那股子精气神还是没变。

“还是没变”,是因为有人在默默传承。

旅副参谋长张洪峰曾是九连的兵,20多年前为了救群众和战友,被土炸弹炸伤,左手被炸掉,右眼球被炸碎,脸部缝合49针……

再苦再难,重新站起来的张洪峰始终牢记自己是九连的兵。高原施工,他把铁锹把锯掉一节绑在左臂每天完成和其他人同样的任务量;管理农场,一年扭亏为盈,年年被评先进;负责部队管理,连续5年没发生安全事故。

传承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尽管少了一只手、一只眼,可张洪峰从来不少激情和热血。他充分燃烧自己,又把火焰传给后来者。

这后来者中,包括三班维吾尔族上等兵于米提。

那是去年底全旅的一次五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一路一马当先还帮战友背枪的于米提,距离终点还有五六百米的时候,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他挣扎着爬起来想继续跑,可左腿已挪不动一步。他朝战友大喊,不是叫救护车,而是让他们搀自己坚持到终点……

邱少云身上的那团火早已熄灭。可是,真的熄灭了吗?也许没有,60多年了,这团火依然熊熊燃烧在九连官兵的心头。

争做邱少云传人,比呼喊更重要的是行动

从新兵到连长,曾在九连工作了将近14年的三营营长田文武,几乎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连队。

正是因为“太了解”,田文武只用“8个一”就概括了这十几年:上好第一堂课,讲好第一个故事,开好第一次讲评会,等等。其中有一条,用好第一句话,“争做邱少云传人”。

这话也许听上去像一句口号,但田文武从来没把它当口号。

无论训练、劳动,田文武都在一线,要求战士怎么练,他先怎么练,要求战士干多少,他干得只多不少。他对战士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

田文武的“争做”是实实在在的。妻子生孩子,他不在身边,正带着战士在高原施工。孩子受伤住院,他也不在身边,正带着战士在玉树抗震救灾。为了不让田文武分心,妻子不敢说,自己每天躲在医院的厕所里哭。妻子生病手术,他在身边,可签完字还没把妻子推进手术室又接到电话赶回部队。完成任务回来,妻子已经被别人推出手术室。医生说,没见过这么当丈夫的。妻子说,他是邱少云连的连长,他没办法。

不光是田文武,在九连,没一个人把这句话当口号。

很多人没想到,军事素质过硬的维吾尔族上等兵瓦日斯改变回家的主意,决定去教导队。但他向连长王瑞提了一个条件:培训回来哪都不去,就回九连。

很多人也没想到,说不好汉语的藏族上等兵杨帮布左在全旅技术学兵选拔中考了第一名。那段时间他发奋训练学习,目的只有一个,留在九连当兵。

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失去了一个名叫邱少云的好战友。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了无数个名叫“邱少云”的好战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