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严”能让战士眼中充满温暖的泪

来源:《人民军队》报作者:陶智平 孙玉柱 胡建峰责任编辑:张贺铭
2016-05-13 17:13

“邱少云连的兵,就要有邱少云的样儿”

——邱少云生前所在连聚焦强军目标以严明纪律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陶智平 孙玉柱 胡建峰

邱少云生前所在连的严,是出了名的。宿舍地板能照出人影,在哪儿走都是拐直角,啥时候都站有站相、坐有坐样,再渴再饿没一个人动手。

邱少云生前所在连的“严”,是出了名的。

宿舍地板能照出人影,在哪儿走都是拐直角,啥时候都站有站相、坐有坐样,再渴再饿没一个人动手边的抗震救灾物资。

他们为什么能这么“严”?

总装某研究所一室主任欧阳初是4月中旬来连队当兵锻炼的。经历了第一天扑面而来的“严”,晚上点名,当连长王瑞第一个呼点“邱少云”,全连那一声炸雷般的“到”,让队列中的欧阳初很震撼。

“这一声‘到’,不简单。”“欧阳初头一次觉得自己离邱少云这么近,人人都把自己当作邱少云,这样的连队,能不严吗?”

邱少云的像,挂在墙上也记在心上

彝族上等兵雷洪光是九连三班副班长。这位拥有双学位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前并没有因为“见多识广”而对邱少云有更清晰的印象。

“上大学的时候组建乐队,经常出去演唱挣钱,有时候很晚了还在喝啤酒。”“逍遥自在”的雷洪光最陌生的是纪律,“干事总由着自己的性子”。

新兵下连的第一课,雷洪光是在连史室上的。听着解说员讲邱少云的故事,想着自己是九连的一兵,尤其与邱少云像对视的那一刻,雷洪光觉得,“他的眼神有种穿透性,一下子把自己打动了”。

“邱少云连的兵,就要有邱少云的样儿!”下定决心的雷洪光训练更刻苦,守纪更自觉,工作更主动。日子一天天过去,180多斤的雷洪光体重一天天减轻,心中邱少云的分量却一天天加重。

“连史室里只有一个邱少云,但连队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邱少云。”雷洪光说,“邱少云的形象,高大而神圣。”

雷洪光的话没错。九连的兵,不怕任务重,不怕受委屈,更不怕训练掉皮掉肉,最怕犯错给邱少云形象抹黑,最怕“到连史室自己跟邱少云说去”。

这时候,没人敢直面邱少云,无论墙上的,还是心里的。

于是,深夜执勤,因为没到下哨时间,不能违反枪弹必须分离的纪律,拉肚子的哨兵宁愿下哨回去换洗内衣也不离开执勤哨位一步;

于是,野外看电影,闻讯赶来的周围群众挤到前排,坐在后面的九连官兵“认真地听了一场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站起来;

于是,上政治教育课,患感冒的战士不愿坏了“坐就要纹丝不动”的规矩,清鼻涕流到衣服上也一动不动,直到听见“擦一擦”的命令。

心里有个邱少云,做得像邱少云。这么守纪律,怎能不“严”?

守纪律,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追求

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对九连三班列兵李成旭来说,让自己心灵受到深深震撼的“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就是“九连的兵要像邱少云那样严守纪律”。

这位中断学业投身军营的90后大学生,当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周围亲友有的说部队好得很,有的说部队苦得很,他“就是想感受一下部队到底怎么样”。李成旭说,“任何事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有真正自己的看法。”

经历最多的就是“不准”。不准撒谎,不准落后,不准违纪,不准抽烟,这不准,那不准,各种“不准”。

触动最大的还是“不准”。因为隐蔽的时候不准动,不小心卧倒在马蜂窝上的乔志强,宁愿被蜇得满头包;因为集合的时候不准缺,正在理发的韩赛飞听见哨音不顾头发理了一半赶紧往楼下跑;因为打仗的时候不准退,演习中头部烧伤的罗松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几乎所有人都在自觉地“不准”。

“当九连的兵很光荣,为维护邱少云的形象尽自己的一份力更光荣。”这是李成旭“真正自己的看法”,也是连队所有人正在做的做法。

陈晓斌是这么做的。在解放军第十医院住院3个月,任凭别人怎么忽悠“出去放松一下”,他始终不为所动,从未违反纪律。

郭成也是这么做的。生日那天,父母给他寄来一份特殊礼物——苹果牌手机。郭成二话没说又主动把手机寄了回去。

很多人其实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纪律不是绳子让人觉得束缚,而是棉袄让人感到温暖;守纪律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追求。

这么守纪律,怎能不“严”?

像干部骨干那样,就是“像邱少云那样”

九连的干部骨干,话不多。

连长王瑞介绍自己,头一句就是我这个人不太会说。代理排长王永强接受采访,末了冒出一句,从来没像今天说过这么多话。熟悉的人一说起三班长马波,讲得最多的是这个兵不爱说话。

讷于言,却敏于行。

九连的队列走得虎虎生风,最前面的王瑞,臂打得比战士还直。参加五公里武装越野考核,要求骨干做表率的王永强身上背的枪最多,拉的人最多,流的汗最多。收到参加全旅比武的通知,还没休完假的马波想尽办法第一时间往回赶。半夜一点多到连队,天一亮就上考场还拿了个第一。

“不爱说话,是因为做好了,话就不用多说。”从九连土生土长走出来的三营营长田文武最了解这个连队,“什么是纪律?九连的干部骨干从不多讲,他们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形象的解释。怎么严守纪律?他们也不多说,自己的一举一动就是最具体的标准。”

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每年野外驻训,总有一些流动商贩在训练场周围转悠。九连没有一个兵去买东西。因为连队的干部骨干从来不去。

每场大课教育,九连的干部骨干都在前排,自始至终端坐静听,他们身后的战士没有一个人乱动。

每次紧急拉动,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干部骨干,连队的出动标准总是最高,速度总是最快。可是,老兵退伍的时候,九连却成了集合最慢的连队。要走的兵抱着留队的骨干,流着泪久久不愿离去。

这热泪让九连的“严”充满温暖。

这么守纪律,又怎能不“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