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侯 磊责任编辑:袁帆
2017-11-30 05:30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旗帜。”展望未来,宋洪远信心满满。他表示,只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部署和政策措施,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大动力,也必将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铺就亮丽底色。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就乡村振兴战略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近年来,河北任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推广种植3000余亩白山药,确保冬季增收。这是11月下旬,该县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在运输白山药。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初冬,北京,层林尽染。

阳光饱满的午后,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办公楼,在宋洪远主任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听其围绕乡村振兴话题一席谈。

“没有现代化的农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宋洪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他表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这是新时代亿万农民的“三农梦”,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推动乡村振兴—— 

“三农”迈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宋洪远格外激动——作为一位长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专家,他深知党中央这一重大部署的深意。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宋洪远说,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民生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能力连续4年达到1.2万亿斤以上,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但宋洪远坦言,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消弭,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翻越的“雪山”“草地”。

“除此之外,‘三农’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多次深入农村调研的宋洪远发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硬件”改善得比较快,但“软件”改观却比较慢。比如,基层组织力量不强,乡村治理滞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够紧密。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水土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不良文化乘虚而入。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缩小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却越来越迫切。” 宋洪远说,农民对农村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期待,使乡村振兴显得越发紧迫。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对此,宋洪远有着深刻理解。他认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乡村从来都不是也不能处在从属地位,而是应该和城市处于平等地位,“我们不可能等到现代化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补课’”。

“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即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也还有4亿左右的人口。”宋洪远说,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是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