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迎来20岁生日啦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小旎责任编辑:康哲
2017-06-24 15:07

内地印象

香港回归以来,两地青年一代的交流越发频密,特区政府、学校及民间组织举办的香港青年赴内地实习、考察及夏令营等活动日益增多,“回归一代”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深,情感纽带也更加牢固。

2016年暑期,梁芷萁跟随八和粤剧学院赴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与戏曲发展专题研究课程。“上这个课之前,我没想到京剧与粤剧的差别这么大,比如发音方法和角色分配,我对中国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交流期间参观故宫给梁芷萁留下深刻印象。“故宫的建筑很宏伟,粤剧名曲《帝女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故宫里面的乾清宫,我特地去看了乾清宫的样子,还在那里和同学清唱了一段《帝女花》。”

年纪轻轻却钟情于传统戏剧的梁芷萁坦言,身边同龄人学习粤剧的不多,“我觉得粤剧是粤语文化的传承,很多古代民间故事与传奇通过粤语流传至今,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传承粤剧文化。”

谭晓瑜也刚刚结束在北京的交流活动。“第一次去北京时年纪很小,这是第二次去,感觉变化好大,城市很干净,地铁四通八达。”她说。

谭晓瑜还曾去过内地其他城市旅游或实习。“这些年内地发展得很好,内地人也都很友善。希望明年暑假有机会去内地山区,为那里的儿童做义教。”她说。

另一位“回归宝宝”何泽皓目前在香港大学修读工程专业一年级。他祖籍广东汕尾,每年春节都与父母一同“返乡下”过年,“家乡以前都是农地,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他说。

近年,香港不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内地工作,何泽皓表示也会考虑。“内地的建筑方法先进,而且很多地方都要发展、要建楼,机会很多。”

高中毕业后,何泽皓跟随交流团去了四川若尔盖大草原。“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有机会身临其境,很感动。”他表示,“红军很艰苦,建国的过程很艰难,回到香港后我还和其他同学分享了这段经历。”

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他认为,内地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香港与内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切磋、借鉴,共同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

除了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有机会踏足内地,不少内地青年也选择来香港发展,何泽皓曾就读的培侨中学便有不少内地生。“与内地同学接触多了之后,觉得他们普遍素质很高,心态包容,既聪明又努力。我挺欢迎他们过来。”何泽皓说。

“学校本身设有普通话课程,但我的普通话要多谢班上一个内蒙古同学,他语速超快,在他的‘训练’下,我现在听正常语速的普通话完全没问题。”何泽皓说。

展翅未来

一样的青春,不同的梦想,香港“回归一代”对未来也有着各自的规划与期许。他们共同的愿望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可以取得更大发展,个人的梦想都能够实现。

“跨栏小子”张宏峰刚刚从九龙华仁书院高中毕业,他的目标是考入香港浸会大学或香港城市大学,修读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将来成为一名田径教练。“参加奥运会则是我的终极目标,我会继续以刘翔为榜样,鼓励自己走下去。”张宏峰说。

“粤剧与辩论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爱好,但香港没有专门学习粤剧的学校,因此只能将粤剧作为兴趣。等完成法律专业后,我想先做10年律师,再考虑转行做粤剧演员。”致力于传承粤语文化的梁芷萁憧憬道。

谭晓瑜曾定期赴孤儿院探望一名孤儿,“一年期的项目结束后,那个孤儿恋恋不舍地问我还会再来吗,我就很心酸,觉得做义工不应是一个短期行为,要长期坚持下去。”

“做义工还带给我很多收获,使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日后更有效地帮助他人。”谭晓瑜说,“如果未来有机会去非政府组织工作,我的商科专业也可在机构运营方面献策。”

毕业后希望做一名土木工程师的何泽皓则志在“盖更多香港人住得起的楼”。“想象一下香港有一栋大楼是你参与建成的,很有自豪感和满足感,真的为香港出了一份力。”他说,“香港人有置业压力,其实新界还有很多土地可以开发,争取多盖一些房子,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新华社香港6月2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