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工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先祥 高丽英责任编辑:乔梦
2016-07-29 13:53

尚建民还把工厂当“部队”建,把员工当“军人”带。工厂内笼罩着浓浓的“军味”:门口设立 “军事管理区”标牌提示,出入厂门登记刷卡,上下班军号嘹亮,厂区内各种车辆摆放整齐,员工着装规范统一,办公秩序正规有序……工厂取得了国家“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后,保密工作和部队一样严格,人人签定保密责任书,所有电脑进行加密,安装水印系统,实行集中文印,办公存储介质集中管理,生产区严禁私自拍照等等。在尚建民的心中,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是要让“军”字号企业“军味”更纯,让员工“军人”作风更硬。

尚建民在得知预备役部队调整组建的消息后,主动上门要求“结亲”,在他执著和真诚感动下,最终,师直预备役修理营一连在工厂“安家落户”,从此,尚建民也成为了抓好这支队伍的第一责任人。营连部作为一线“指挥中枢”,他严格按照要求高标准建设,专门腾出了一层楼作为连部,购置了应急应战器材,配套了办公、生活、学习设施,使连部当年建设,当年步入先进行列;修理一连担负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多重任务,尚建民注重锤炼他们军人意志,强化“兵味”意识,平时点点滴滴严要求,培养军人作风;开展军事强化训练,提高实战本领,完成重大任务锤炼,锻造打赢能力。

一次,该连成建制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突然下起了大雨,不少人纷纷建议:等雨停了再考吧。尚建民却坚持要求:“越是环境恶劣,越是练兵的绝好时机。”最终,三公里越野、手枪射击等6个课目在大雨中接受了检验,成绩全部优秀,受到了考核组一致赞许。为了积极适应装备保障模式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尚建民从全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160人的地炮和雷达应急支援抢修分队,投资200余万元购置两部军械装备维修工程车,开展有针对性的战备观念培训、军事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支援抢修分队模拟战场环境训练,并进行多次野外演练,支援保障分队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组织和快速抢修能力显著提高,高标准通过上级的检查验收。

适应变革,锐意进取,敢啃技术创新“硬骨头”

装备保障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随着陆军建设发展形态“飞行化”、结构“特战化”、质量“信息化”之变化趋势,工厂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新形势,大变革带来大挑战,大挑战需要大担当。作为军队保障企业的厂长,尚建民始终牢记“姓军为战、保障打赢”的神圣使命,以适应新的装备保障体制为出发点,以提高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为根本点,坚持创新驱动、开新图强,加快新装备修理线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打造区域化、综合化、一体化维修保障力量积极作为。他态度坚决地说:“只要能够助推装备保障提速增效,技术创新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去。”

面对新装备科技含量高,工厂电路单元缺乏必要的检修手段的实际,他决心自行研制“某型系列雷达电路单元自动测试设备”。他抽调工厂精兵强将组成科研小组,历经6个月的艰苦努力,新设备最终完成研制。过去用老设备检修一块新装备雷达的电路板需要大半天时间,采用新设备后,只用5分钟就可解决问题,使军械保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厂保障装备种类多、保障距离范围广、保障工作任务重,为实现“营区能精修、野外能快修、战时能抢修”,他组织科研部门研发了“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极大缩短了维修时间,提高了保障效率。在保持为部队进行远程故障诊断的基础上,每逢训练旺季,尚建民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部队,对维修过的装备进行检修和走访。当他了解到部队在演习中使用的雷达装备型号多样,一种雷达一套故障检测设备,且功能单一、通用性差,携带很不方便。回来后,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研制出了一种可检测各种陆军雷达故障的“雷达组合(分机)检测诊断系统”,一举替代了8种传统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只要部队用得上,再小的技术个性我们也要搞。”在尚建民的眼中,开发技术创新完全是为了解决维修技术难题服务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此,他带领全厂职工大力开展“小创造”“小革新”“小发明”等群众性微创新活动,成为提高保障力新的增长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