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第二炮兵>>正文

第二炮兵某预备役大队优化编组 实现战时强强联合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何 伟 蔡瑞金 余文武责任编辑:杨红2015-04-20 08:36

选对口 重可用 求优化

第二炮兵某预备役特种装备维修大队科学组织预编预任闻思录

南国深山,一列列导弹战车动若风发,导弹攻防课目正在神秘的导弹阵地交替上演;西北大漠,一声声惊雷震彻天地,大国长剑喷射着烈焰突破重重干扰,直指预定目标……透过硝烟,一支肩佩预备役军衔的国防新旅悄然出现在导弹方阵里,护卫大国长剑所向披靡。

这是由全国数十个特种和专用装备生产厂家技术专家组成的预备役队伍。平时,他们不穿军装,负责导弹武器等特种和专用装备售后服务和技术咨询;战时,则以预备队身份,担负起装备维修应急支援保障重任。近年来,第二炮兵某预备役特种装备维修大队科学组织预备役官兵多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任务。

瞄准专业对口率编组——

把好入口关,战场多胜算

这是一次特殊的演练。南国密林深处,演练进入关键时刻,导调组故意发难,参演的某常规导弹旅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装备同时出现故障。

兵贵神速。面对特殊考验,该大队抽组成立的各抢修分队迅速出击,及时排除故障,使装备很快恢复性能,即刻投入战斗,“神剑”大显神威。

“实力源于责任”,大队领导告诉记者,每年预编预任时,是大队最忙碌的日子。入口关把严一分,未来战场就多一分胜算。近年来,大队党委班子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编什么,与打仗不沾边的一律不编不任。

一边是卡着人员不让进,一边却是畅通渠道,向一线技术岗位广纳贤才。大队领导说,只要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有用、未来战场需要的,我们都尽可能地多编满编。

针对预备役官兵专业更迭、岗位变动和作战部队需求变化等实际,他们采取“预有准备、预先储备”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备役力量整组,力求在理顺人才需求上做到“任得准”,在量化选配标准上做到“选得精”,在改进编组方法上做到“编得活”,确保预备役力量建设符合平时和战时装备技术保障需求。

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让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为编兵重点,改进编组方法,探索与军工集团对口、跨区域和联片编组等多种编组模式,突出抓好地方与部队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的预备役登记,储备了一批“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

瞄准战时可用率挑选——

预设战斗席,训练当实战

某装备抢修现场,一台发射车出现故障,经过预备役官兵抢修,3小时后故障被成功排除。导弹战车“起死回生”却被裁判组亮了红灯,被迫退出作战行动。原因很简单:超过规定时间,错失了战机。某工厂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包军感慨地说:“仅仅满足平时能修好不行,还要做到战时修得快,否则同样打不了胜仗!”

“要想战场上不掉链子,还得先在操场多打板子。”预备役大队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只有平时按打仗标准训练,战时打仗才能发挥训练水平。缩短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招法就一个,那就是像打仗一样练兵,按打仗标准选苗。

近年来,大队结合部队野外驻训、战术演习、实弹发射等时机,摸索出一套与现役保障部队开展挂钩训练、与保障对象开展联合训练、与动员要素开展合成训练的联训联演路子,使一大批预备役官兵在实战演练中锤炼战术素养、提升打赢能力、砥砺打仗作风。

不仅如此,每次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后,大队都要派出一个由军地双方组成的考核组,按照实战标准,实时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此作为预备役人员完成重大军事任务情况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励预备役官兵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打仗来对待。

瞄准战场匹配率优化——

平时优化组合,战时强强联合

北国大地,冰封雪裹。一场近似实战的预备役装备保障综合演练悄然展开。

这次演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检验各个方面、各个战斗编组人员之间契合度。“五个指头硬,但并不一定代表攥在一起的拳头就有力量。”该预备役大队领导形象地打比方说,“与现役部队匹配不好,联演联训就难以发挥1+1>2的效果。”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近年来,该大队领导每年有两件大事“雷打不动”:一是每半年对现有预备役力量编组进行一次能力素质调配普查;二是借助综合保障演练,对现有预备役力量编组进行一次综合作战能力评估。通过实地调研和战场检验,及时对一些预备役官兵进行岗位调整、编组优化,力求各个保障方向、各个战斗编组匹配最佳、优势更强。

近年来,该大队在第二炮兵机关和驻厂军代表的帮助下,每年都要按照“德才兼备、专业对口、便于动员、保障高效”的原则,根据作战保障需求和战场条件择优选配、考核审定和定岗定位,及时与相应导弹旅进行方案对接,协助导弹旅进行预备役力量定岗定位,组织调整预编,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为进一步掌握预备役官兵编组动态,该大队每年都要定期深入各个军工企业和任务部队,对现任预备役官兵进行摸底考核,为优化力量编组提供最新最准确的依据。前不久,大队根据预备役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即将展开的实弹发射任务对现有力量编成进行了一次优化调整,调整面高达30%。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了平时训练与战时保障的对接融合,提高了预备役官兵的实战化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