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战略导弹阵地:专家提前半个月预言岩爆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选杰 李兵峰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7 08:50

从工程设计“画图匠”到未来战场“设计师”

这是一个特殊的出征仪式:一张中国地图,一纸机要密令,几名军人肃立。

工程师赵京伟等人的目的地,是硕大地图上的无名点,到那里进行战场资源勘察。

记不清是多少次出发,身着夏衣的他们,行囊中都带着厚厚的冬衣。

这个团队就是用一次次穿越四季的出征,让创新之花绽放在导弹阵地。

团队带头人、高级工程师谭可可说,阵地工程是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依托,大家时刻用“我们设计的阵地能打胜仗吗”警醒自己,联结作战“需求侧”、对接部队“用户端”。

课题立项时,他们坚持从创新性、可行性等6个方面量化打分,淘汰近50%,确保研而有用、研而顶用、研而好用。这个团队人人牢记,每个点每条线都关系国家安危,每个课题都要惠及战斗力建设。

高级工程师潘玉龙等人在红蓝对抗演练中,白天当蓝军,上天入地给部队查找伪装漏洞,晚上当红军,手把手帮助提高生存能力。他们的“某工程伪装体系及应用研究”等21个成果,填补军内多项空白。

工程设计是门遗憾的艺术,但他们不断创新,努力把遗憾挡在阵地外。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出现,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带来设计革命,率先成立小组进行攻克。

如今,他们获得全国“创新杯”BIM设计大赛一、二等奖,依靠这项技术实现阵地全寿命设计、管理和使用。

从工程设计“画图匠”到未来战场“设计师”,他们参与设计的许多国防工程,被誉为共和国和平安全的“保底工程”,他们的创新成果转化率高达80%以上,让创新成为了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