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抗美援朝老兵贺传墀捐献珍藏老物件——
军用挎包见证烽火岁月
■高建刚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张沈欣
在浙江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文物室的架子上,摆放着一只军用挎包。挎包的颜色洗得有些泛白,包身有多处缝补的痕迹。
这只挎包的主人,是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贺传墀。前不久,他委托孙子贺文璞将珍藏多年的军用挎包和一些奖章证书,交到浙江革命军事馆工作人员手中。“这是我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使用过的挎包。他说,每当看到它,总能想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贺文璞介绍。
贺传墀出生于1933年,1948年6月入伍,同年10月成为华东第三野战医院三队学员,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贺传墀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入朝后没多久,贺传墀作为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十九院三队的一名卫生兵,参加了长津湖战役。
“那年,长津湖地区格外寒冷,卫生队收容的近600名伤患,很多都是冻伤。当时,这只挎包里装的就是一些医疗药品。”贺传墀告诉记者,因粮食缺乏,他们有时要到群众地窖里挖些冻土豆来充饥,“收集到的冻土豆,我也会放到挎包里备着。”一次,他和战友探路时掉到了雪窟里,后来是战友用防空布连拉带拽把他救了上去。获救后贺传墀发现,战友双手已经冻伤,立即从挎包中拿出医疗药品为其治疗。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贺传墀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军功章及证书,他把奖章、证书放进这个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挎包:“我要把它保存下来留作纪念,提醒我和家人永远铭记战争中牺牲的战友!”
1954年,贺传墀随部队回国。1957年,贺传墀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并成为一名军医。多年来,他一直把这个挎包带在身边。每当面临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贺传墀就会把挎包拿出来看看。摩挲着包身的褶皱纹路,他便想起在长津湖战场浴血奋战的经历。
离休后,在浙江省军区温州干休所休养的贺传墀积极投身国防教育宣讲活动,经常受邀进党政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授课。一次,贺传墀在给学生上国防教育课时,一位学生好奇地问:“挎包这么旧了,怎么还背着?”贺传墀回答:“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挎包,它可是曾经陪伴我一起上战场的老伙计!”
“如今,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把这些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捐赠给革命军事馆,让更多年轻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爷爷的心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会议室革命军事文物捐赠仪式现场,贺文璞对浙江革命军事馆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