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铭记·不朽的丰碑”英烈事迹宣讲活动在辽宁丹东举行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隋照莹 赵 雷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11-18 10:25:22

“铭记·不朽的丰碑”英烈事迹宣讲活动在辽宁丹东举行——

江水滔滔颂英雄

■隋照莹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赵  雷

“战斗中,年仅26岁、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20师358团8连指导员于占和,在左手、左腿严重负伤的情况下,毅然抓起5枚手榴弹爬出战壕,用牙齿咬开手榴弹拉环,奋力投向敌群……”

前不久,“铭记·不朽的丰碑”英烈事迹宣讲活动在鸭绿江畔的辽东学院举行。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讲解员吴琼讲述的《血火丰碑》故事,把现场观众“带”到抗美援朝战场。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与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主办,退役军人事务部机关、直属单位党员干部代表,辽宁省和丹东市干部群众、辽东学院师生、驻军部队官兵代表参加。

一个个英雄故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弹药即将耗尽,饥渴与疲惫不断侵袭……”山东省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刘茜茜带来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阵地》,生动还原了“孤胆英雄”唐凤喜创造的战场奇迹。唐凤喜,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背堆子区土城子村。1951年10月,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孤身坚守轿岩山68号阵地两天两夜,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歼敌120多名。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获“孤胆英雄”称号。

在热烈的掌声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孙从益走到台上,绘声绘色讲起《“白云山团”奖旗》。1951年1月25日,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官兵奉命在朝鲜白云山阵地组织防御。官兵们与美军精锐第25师激战11昼夜,歼敌1200余人,像钉子一样牢牢地守住了白云山主峰阵地。在撤离阵地时,全团连排干部几乎损失殆尽。

战后,447团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个团级英雄单位。如今,这面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奖旗,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英雄的赞歌一浪高过一浪。压轴出场的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讲解员杜若飞。他以《回家》为题,深情讲述了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经历。杜若飞是90后,已连续多年和同事们一道接迎烈士“回家”。他经常义务为学生讲述烈士们的故事。进校园宣讲前,他会把煮熟的土豆冻起来,在讲述长津湖战役时,再将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体验当年志愿军将士的艰苦。

宣讲现场,杜若飞动情地说:“‘祖国接你们回家了!’这一声呼唤,我们等了70多年……12年来,1011位烈士,我们从未忘记。祖国用最高的礼遇,迎接最可爱的人回家。”这番话语,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于占和、唐凤喜、“白云山团”、杨根思、邱少云、毛岸英……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台下,一位机关干部肩膀微微耸动,泪湿眼眶;学生们紧紧握住同伴的手,互相传递着感动与力量。

此刻,江水滔滔,仿佛在诉说着不朽的历史,也见证着英雄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