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备战转型往哪转
■陶立民 秦 浩
当前,战争形态正向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智能化战争时代即将到来。顺应军事智能科技的发展,适应战争制胜机理的嬗变,牵引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化备战。现代化备战必须在推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应对军事智能化挑战,坚持以智能化为方向,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概而言之,大力推进智能化备战,是牵引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好智能化备战转型,才能促进军队战斗力跨越式发展。
构建智能化作战理论体系。围绕破解战争预测、战争形态、战争设计、作战构想、作战样式、作战体系、部队编成、部队训练等智能化作战理论重难点问题,深化智能化作战运用研究,探索智能化作战的制胜机理、特点规律、战法运用、行动方法、综合保障等内容,丰富智能化战争理论、智能化作战理论和智能化作战力量建设理论等,逐步构建智能化作战理论体系。
建立智能化指挥控制范式。加强对抗博弈作战筹划、数字孪生平行推演、复杂作战资源高效组织与精准调度等技术发展,提升大规模高强度条件下作战方案自动规划、跨域跨层次任务自主分解等能力,实现军事常识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辅助决策可信可解释、对抗策略自学习自演进。融合传感、网络、云计算、量子计算等科技成果,提升态势生成、作战指挥、参谋作业等智能辅助能力,加快研发智能参谋业务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典型战役/战术指挥智能信息问答、方案智能生成和决策辅助建议,极大减轻参谋人员作业负担,显著提高指挥作业时效。
发展智能化武器装备系统。加强传统武器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化技术在骨干装备中实践应用,规模化配备低成本、可消耗的无人作战平台。发展智能化单兵综合系统、空地无人集群协同攻击系统、地下空间蚁群作战系统等,研发智能柔性可穿戴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发展智能可穿戴装备、脑机头盔、人体植入设备等,加快推动智能化新型武器平台运用,以重点装备的先行引领带动整体突破。
提升智能化作战力量比例。着眼优化结构功能,对部队现有编制实施智能化设计,逐步提高智能化作战力量比例。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作战人员智能化素养,探索走开军地联合、军种联合、军企联合育才路子。打造智能引领、跨域协同、全域机动、精确多能新一代作战力量;抓好智能防空反导体系、空中目标被动探测与智能识别等研究,建强制空型无人作战飞机、“蜂群”等智能空战力量;注重智能导弹等研究,发展导弹远域威慑打击力量;深化网络空间智能攻防体系架构设计、攻击策略智能生成等研究,升级新一代网络空间侦攻防力量,全面提升智能化作战能力。
优化智能化自主协同方式。以人机“交互—理解—共进”为主线,突破人机混合感知增强、人机互适应多任务协作,提升复杂战场环境下人机混合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及综合作战效能,实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互补和智能增强。加快发展智能集群分布式弹性体系架构、自组织抗干扰通信与交互、复杂对抗场景下分布式自主协同、适应复杂环境与复杂任务的集群智能指挥与控制等应用研究,提升无人集群在复杂场景下自主弹性规划和群智对抗学习能力,推进多域/跨域异构集群作战效能整体跃升。
创新智能化全维保障模式。面向未来战场保障全时智能感知、物资弹药精确调控、作战补给精准配送等综合保障总体要求,提升智能化作战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发展全域多维综合保障需求挖掘、装备状态在线组网动态监测、保障风险自主预警、保障资源按需调配等能力,推动智能化网络信息体系、智能化军事物流体系、战场设施与环境信息智能保障、智慧单兵保障、未来战场智能快速救治、智能化能源保障与运输投送等研究验证,实现作战、技术、后勤保障要素与作战指挥、兵力行动有机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