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存时间多为“非健康”
昨天,北京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期望寿命研究结果。
记者发现,40岁之前,多数性别、年龄段的“非健康状态”存活时长多为17—19年。但随年龄增长,预期存活寿命中,非健康状态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一80岁女性预期寿命为11年,而健康预期寿命为0年。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北京市女性居民的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但是健康期望寿命却低于同龄男性。
比如,北京市18岁组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66.50剩余年,比18岁同年龄组男性要高4岁多,但其健康期望寿命要低将近5岁。
邓瑛表示,这提示北京市成年女性在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年数,所占比例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因此女性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生命质量的提高。”
■ 追访
西方人健康寿命领先北京人数年
“北京市成年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结果提示我们,虽然北京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居民生命质量并不是非常理想。我们一生中,各种因素造成我们有10-20年处于非健康状态。”邓瑛昨天表示。
他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做过健康期望寿命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也就是“活着”和“健康活着”的年岁只相差10岁左右。而北京人相差18岁左右。
“医学技术可以延长生命时间,但不能保证你的生命质量。”邓瑛认为,由于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综合考虑了死亡和伤残的人群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因此,它较期望寿命更能准确地进行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时期健康水平的比较,指出伤残对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