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强制员工自购奶粉不是行业普遍现象
就在我们聚焦这件事情的同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周六在呼和浩特举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同时开通,平台开通后,先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试点,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平台网站,向前可追溯出乳粉的产地及奶源,向后可追溯到发往的市场,实现放心购买。
乳粉企业出现强迫员工购买快过期奶粉,显然有悖于这个市场的发展。这究竟是个案还是国内乳粉企业出了什么问题?记者采访了乳业问题研究专家宋亮。宋亮认为,目前我国国产奶粉销量并不悲观,强制员工自购奶粉并不是行业普遍现象。
宋亮:要求员工购买自己的产品这种行为,本身不符合咱们国内一些关于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同时也不符合一个企业本身的发展文化。这种购买行为是一种自愿行为,如果员工不愿意购买的话,企业是不能强迫的。一个企业如果对于市场评估过于乐观,它组织大量奶粉进口,这时候市场突然变化,整体出现了压货的现象,那这个时候它要面临婴幼儿奶粉保质期的问题,当快临近保质期的时候,它会做一些促销,当这种临近保质期的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存在一些极端的做法。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件事情,不能说明我们目前国内整个奶粉行业的情况,我们的奶粉不存在滞销,目前我们的奶粉卖的非常好的。从2013年我们国内的销售量来看,60%的销售量来自于国产奶粉品牌,40%销售量来自于进口奶粉品牌,从销售额来看的话,基本上各占50%,整体国产奶粉的销售情况是非常良好的。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强迫员工购买或者定量销售的这些奶粉,究竟会不会是快过期的奶粉,甚至已经过期的奶粉。宋亮分析,目前,国家在这一块的监管非常严格。一般大型企业不会自毁前途,顶风作案。
宋亮:快过期的奶粉基本上就要面临退出市场,基本上工商总局就要责令下架,下架以后要进行处理,处理的时候相关质监部门的人会跟进。在这个过程当中,处理的情况和处理的结果,企业要以材料形式给质监局核准。如果存在违法行为,那国家质监局或者工商管理部门会采取政府销毁的办法,政府销毁有个费用,这个费用就要求企业承担。通常不存在违法行为的话,企业自行销毁,再把销毁结果报给相关部门。这个产品的销毁过程中,监管部门会去审查,如果说你有100吨产品过期了,销毁了80吨,还有20吨流向市场,一经发现,这个企业就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了,如果出现安全问题,相关企业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个还是比较严格的,现在企业不会这么做,尤其是大企业更不敢这么做,如果整个企业的品牌和声誉毁了,那可不是几千万、几十亿能够挽回的,那基本上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