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抗战影片背后的精彩点滴

来源:新华社作者:赵梦卓 彭卓责任编辑:吴昊
2015-08-06 16:33

电影战线的“好兵”

——讲述长影抗战电影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长春8月6日电(记者赵梦卓 彭卓)“那些老艺术家放下枪,拿起摄影机,是电影战线的好兵。”记者日前采访了知名伉俪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听他们讲述长春电影制片厂抗战影片背后的精彩点滴,剖析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抗战风骨”。

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曾经是长影的知名导演,拍摄过《开国大典》《七七事变》《决战之后》等经典影片。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民族节点的百态众生,真实记录了共和国成长画卷中的历史时刻。

据李前宽介绍,长影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拍摄抗日题材影片,用生动的电影语言展现出了人民抗战的决心,再现了抗战英雄的感人事迹。

以抗战影片《平原游击队》为例,放映后全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子幼童,几乎没人不知道李向阳,那句台词“不许动,我是李向阳”经久不衰。“演员郭振清在剧中活脱脱就是个游击队长的样子,拿起锄头就能种地,抄起枪就能打仗。”李前宽说。

在他眼中,郭振清赋予了李向阳这个角色质朴热情、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让观众感到这个人就是脚踩大地的中国农民,大大咧咧却刚毅坚定,体现出中华儿女有勇有谋,为民族大义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李前宽、肖桂云曾拍摄过《七七事变》《红盖头》等抗战题材影片,从宏大叙事或微观家庭等不同角度讲述抗战历史。

李前宽告诉记者,在写《七七事变》的分镜头时正值东北的6月,天气非常炎热。工作时赤膊上阵,汗水也打湿了稿纸。随着分镜头剧本写作的推进,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电影画面。“最后一个镜头是29军战士退出卢沟桥,百姓相送的画面。我完全被战士们的英勇悲壮感动,泪水夺眶而出。”他说。

回忆起曾经的拍摄生活时,肖桂云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基层,到农村、到部队去体验生活,这样影片的细节处理会比较真实。“我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以中华民族本能的情怀去再现历史事件。”

《三进山城》《赵一曼》《平原游击队》……有着新中国电影摇篮之称的长影曾出品过20余部抗日题材电影,鼓舞了无数人的民族士气,感染教育了几代人。涌现出沙蒙、凌子风、袁乃晨等一批杰出的电影导演。多名在长影工作过的人表示,长影的“精气神”从创作到为人,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李前宽表示,虽然当年历史题材影片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的追求都很纯粹,没有人以此沽名钓誉,没有人想着赚钱出名,脑子里只有“把戏拍好”。

肖桂云表示,长影拍了这么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得住、在广大民众心中存得下的好电影,与一大批艰苦奋斗的老艺术家们是分不开的。“许多老艺术家是从农村、从战场中走出来,他们热爱生活,有着关心民族和国家的情怀。有些艺术家就是从抗战硝烟中走出来的战士,骨子里有捍卫民族尊严的基因。他们放下枪,拿起摄影机,是电影战线上的好兵,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