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美丽中国再添色彩
——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吉哲鹏、邹俭朴
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今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并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中国建设再添色彩。
国有林场改革:“保生态、保民生”是底线
“以前我们护林员工资待遇很低,人均每年大概7、8千元,居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子里,有些站点还没有通电。”甘肃省庆阳市蒿咀铺林场护林员徐拴成说。
国有林场改革在坚持保生态、保资源的同时,将保民生也作为改革的底线。如今,甘肃省庆阳市国有林场已全部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徐拴成高兴地说:“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们收入提高了,人均每年拿到了3.5万元。林场也盖上了新房子,站点全部接通了用电,并装上了自来水,这让我们更能一心一意地去保护好这片林子。”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对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对保护好、发展好我国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说,改革在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的同时,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只做加法。
目前,国有林场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验收办法,制定了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12个省份制定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同时,各省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浙江省财政厅从今年起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财政厅安排50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道路建设;山西省发改委安排15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安排5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