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进核心 防化攻坚
扫清外围,最大的难题是核心区氰化物等危化品的处理。
17日下午,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200人的增援部队和运输车辆4台抵达天津增援,这是到达爆炸现场参与救灾抢险的最新一支力量。
当日,总参防化学院80人、总装防化研究院15人也抵达天津,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迄今为止,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共投入兵力417人。先期到达的部队已初步完成对爆炸核心区的人员搜救和土壤、水的取样工作,并对爆炸核心区内及外围区域持续不断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工作。
紧急开辟“生命通道”和侦测监测,同样是开进部队承担的主要任务。
事故发生后一天,13日晚,北京军区紧急抽调舟桥某团330余人连夜奋战8小时,在距离爆心不足50米的一条水沟上急造涵桥,开辟出一条宽10米长30余米的应急通道,解决了人员无法进入现场的问题。
同日,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分批抵达爆炸现场,利用所携红外遥测车和远程快速部署系统,在事故核心区周边建立7个监测点,对现场空气质量进行跟踪监测。
人员搜救刻不容缓,危化品从排查到洗消、处理却要经历慎重的过程,更大大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无论如何,人员搜救,仍是重中之重。
15日上午开始,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率先开始对核心区的大规模搜救行动,不满24岁的朱伊平,是参与15日下午救出幸存者韩凤群的士兵之一。
“我们在集装箱的缝隙里转了大概有40分钟。”朱伊平说,“身着厚重生化防护服,戴着防毒面罩,在黑暗狭窄的集装箱迷宫中要侧身挤过狭窄缝隙,更要不断避开尖锐凸出物。”
此刻,就在他们身边,仍有集装箱在燃烧冒烟。
作业结束时,朱伊平和战友们才发现,防毒面罩的滤毒罐已然超时使用。返程车上,朱伊平感到困乏异常,“低头就能睡着。”他用凉水浇头,一直坚持到洗消完毕。“有点脱水,不过休息了一会儿就好了。”
就这样,15日到16日,防化团官兵对核心区进行了4次全面搜救,共救出幸存者1人,搜寻到10余具遇难者遗体并进行了标本取样,为下一步核准遇难和失踪人员提供信息。
17日上午,防化团又在事故场地东南300米处开设综合洗消厂,对进出作业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洗消。
更为艰巨的任务,还摆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