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延安:挺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不屈的脊梁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勇 等责任编辑:康哲
2015-08-24 22:25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延安,15岁的“红小鬼”白光耀正在红军后方第三医院学习护理知识。听到蒋介石被扣押,他一蹦老高。但等到的消息是,中共中央提出释放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听闻此讯,他觉得怎么也想不通。

“兄弟二人正在闹矛盾,这时突然闯进一个强盗,我们是应该继续打架呢,还是联合起来对付强盗?”

“当然是联合起来,反抗强盗!”

这是彼时共产党领导人与红军战士的一席对话,统一了党内和军内的思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重大枢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翌日,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筑成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

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在庐山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等三项政治主张。9月23日《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发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至此,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全民族抗日的热忱,各阶层爱国的力量,汇聚到团结一致抗日的伟大旗帜之下!

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军力孱微,苦难深重的民族,何以抵抗强大的外敌?

在延安洛川县冯家村一孔窑洞内,中国共产党人在寻找答案。

1937年8月下旬,就在村民冯建勋的私塾窑洞里,毛泽东提出,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为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方针。

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段志鹏说,洛川会议的决策,是基于敌强我弱现实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就是要将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已经16岁的白光耀,自此跨过黄河,随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他曾亲历平型关大捷,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击得粉碎。“我们和敌人打游击,兜圈子、捉迷藏,把他们围困起来,一个一个消灭光。”回忆起当年与日寇作战的情形,老人记忆犹新。

1938年,抗战伊始。艰难苦战中,抗日局势究竟将沿着怎样的方向演进?中国会亡国?中国能“速胜”?

延安凤凰山麓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就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持久抗战、人民战争、游击战争……他以极具历史性的战略眼光,勾勒出抗日战争发展演变的3个阶段,并指出“我必胜、敌必败!”

迷雾就此散去。这个发自西北一隅的铿锵宣言,迅速传遍全国,宛若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向,亦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

当时的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不由感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以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依据,详细地制定了怎样对一个起初较强大的侵略者进行持久的人民战争的理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