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影片唤醒抗战记忆 一声惊雷引发西方关注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琴 牟旭 王晓磊责任编辑:姚远
2015-09-02 11:08

三年三万里烽烟路,镜头记录中华民族不屈精神

滇缅公路刚被日机炸毁,几乎在硝烟散尽前就再度通车;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人们一次次扑灭轰炸带来的大火;田野里的农民、商店里的伙计、战壕里开怀大笑的年轻战士、跳进积水的炸弹坑游泳的孩子,大后方军民韧性坚持抗战、坚强直面战争……

自1937年起,摄影师斯科特和他那台16毫米摄影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三万多里,拍摄了抗战时期的上海、广州、香港,南宁、贵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地,客观真实地记录了1937到1940年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勾勒出一幅中国抗战前期的全景历史画卷。

其中,一段长达17分钟记录日军轰炸重庆的片段非常罕见:

1940年8月19日和20日,日军370多架次飞机半小时内向重庆投下200吨炸弹、燃烧弹,山城随即陷入浓烟火海之中,房屋燃烧、血肉横飞……冒着生命危险,斯科特趴在南岸美国大使馆屋顶上,拍下了日军飞机轰炸重庆主城、整个城市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的影像,也拍摄了消防人员、普通民众全力抢救家园和父老乡亲的镜头。

饱受战火肆虐之苦,中国军民表现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乐观态度,这是《苦干》中反复称颂的主体。

“1939年5月3日和4日的大轰炸之后,重庆几乎男女老少都参与了防空洞建设。通过电影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时的人们衣着破旧、工具简陋,但是他们的精神面貌却很好。”谈起《苦干》,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印象最深的是大轰炸和与之相关的防空洞建设。“到1941年底,重庆人口大约是50万人,而重庆的防空洞已经能够容纳超过40万人。”

影片中还能看到,广东农妇戴着草帽、背着婴儿在地里劳作。村里墙上宣传海报印着“锄头给我,你去打仗”八个大字。影片旁白介绍,不论商店里的伙计、地里的农民,只要一声令下,就会拿起枪走上战场。妇女和儿童则组成了志愿医护队。

影片中,身着青衣布衫的游击队让日军头疼。队员的穿着打扮和农民、工人、店员没有区别。身手敏捷、出手果断、撤退迅速的大刀游击队更是让日军闻风丧胆。

影片还展现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积极参加抗战的情景,有身处大山的苗族、远离前线的藏族和缝纫鞋帽自给自足的回族士兵。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说,抗战期间,中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紧密团结、一致对外,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影片还记录了抗战“血脉”滇缅公路,以及朝气蓬勃的“南洋机工”。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的生命线,修筑滇缅公路的军民用血汗铸就了一条奇迹之路。“我们村里,八九岁的娃娃去修路的就有四五个,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妇女娃娃齐上阵修路,”云南漾濞县89岁的修路老民夫马树华至今还记得那些往事。

抗战时期,近4000名华侨青年回国参与抗战,被称为“南洋机工”。“最危险的路段要数南天门,又窄又陡,旁边就是不见底的悬崖,车上必须带跳板,遇上窄路时随时铺设,让车轮凌空开过去,”南桥老机工罗开瑚回忆说:“死亡是常有的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