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野战文化好戏连台
8月中旬,记者走进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场,一股浓郁的野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近距离感受到野战文化的芬芳。
“征服生命禁区,笑傲喀喇昆仑”“上高原履使命,做传人打胜仗”……驻训场上,记者发现镌刻在石头上的战斗标语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而用戈壁石铺成的边塞诗词也独具韵味。
记者在该师驻训营区还发现,官兵们把找来的石子铺成“楚河”“汉界”等棋局,在鹅卵石上写上“将”“相”“车”“马”“炮”等棋子,让官兵们在智破残局中体悟打仗规律,提升谋略素养。
在某团营区门口,一组由木杆和圆石组合制成的“日晷”格外醒目。官兵们说,这是为了强化大家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提升练兵备战的紧迫意识。
野外驻训,营造文化氛围可用资源少、难度大,该师立足驻训地域山坡冲沟地形,依托丰富的石头资源,紧贴实际搞营造,沿冲沟两侧挖土坑,搭设帐篷,使整个宿营区呈长廊形状,既隐蔽又实用。按照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方式在帐篷外围铺满石块,筛选细小石子铺设营区主干道,在道路两侧斜坡面用石子拼制火炮、臂章等图案,营造了原汁原味的野战文化氛围。
周末的雪域高原,天高云淡。在师所属某高炮团营区内,一场官兵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来自基层连队的众多官兵同台献艺,个个秀出拿手好戏,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与此同时,在师保障部营区,一场 “军营版好声音”的角逐正在激烈进行。来自师医院的女兵们巾帼不让须眉,与汽车营的男兵们展开比拼。女兵田莉凭借着过硬的演唱功底,将《天路》唱得细腻婉转,一曲唱毕,两名男兵迅速接过话筒,唱起了歌曲《老阿姨》。
高原驻训期间,师领导发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电视节目深受基层官兵喜爱。为让部队文化娱乐活动融入时尚元素,该师紧贴部队实际,借鉴地方电视娱乐节目形式推出了“军营版好声音”“迷彩舞王”等十多项娱乐性活动,深受官兵欢迎。
一边是文艺演出的热烈场面,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网络攻防。在该师野战网络室,红蓝双方座无虚席,10余名官兵正通过网络游戏《战地》进行激烈对抗。一旁的文化学习室内,官兵们利用“星网工程”星空版网页和“昆仑卫士”信息机浏览当天部队新闻和时政新闻。通信营女兵翟玉婷一边轻点鼠标浏览网页,一边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在这高海拔的雪域高原还能看到当天的天下大事。”
夕阳西下,战士们训练归来,纷纷跑向流动娱乐车,利用车上的“KTV”点唱自己最喜爱的流行歌曲,释放一日的训练疲劳。
整建制奔赴喀喇昆仑高原驻训,针对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受限的实际,该师在充分利用上级配发的文化宣传车和昆仑卫士转播车的基础上,加改装了数台流动娱乐车、数字电影车、流动图书车和文体器材车,配置了媒体点唱机、投影仪和移动音响设备,拓展了各类文化娱乐车的功能,同时培养多能型操作能手,打造了一支活跃驻训场的“文化轻骑兵”。宣传干事吴涛告诉记者,流动娱乐车经过加改装后,增加了视频点歌界面和矩阵硬盘,下载了上万首流行歌曲和军旅歌曲供大家尽情歌唱,还能定期下载和更新。
野战娱乐帐篷内,装在各类移动式箱柜内的折叠式乒乓球桌、羽毛球分界架、锣鼓、腰鼓、篮球、足球、乐器、架子鼓等文体器材一应俱全,还有官兵们最喜爱的全套书画工具。打开流动图书柜,立刻就能欣赏到喜爱的书籍;打开折叠式球架,立即就能打乒乓球、羽毛球……有的官兵在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时感叹:“尽管高原驻训地远离都市,但学习、娱乐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野战文化,于潜移默化中催生官兵砺兵喀喇昆仑、献身强军实践的强劲力量。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2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