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杜雁芸 曾献军
当前,台湾岛内政局变动,台海局势波谲云诡,两岸关系面临道路和方向选择。然而,岛内一些政治人物仍不愿在“九二共识”上松口,不愿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依然采取回避、模糊的态度。
“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基础若是不牢,必致地动山摇。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及其执政团队必须认清形势,做出正确抉择。
“九二共识”是两岸共同政治基础
“九二共识”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二是认同“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九二共识”之所以能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在于其核心意涵是一个中国原则,它对两岸关系性质作了根本性的定位,明确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
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1993年的“汪辜会谈”,彰显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基础的重要地位。2008年5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互致函电,同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近9年的商谈。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两岸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加,2015年两岸领导人实现66年来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可以说,两岸关系每跨越一步,都是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累积政治互信的结果。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否定“九二共识”这一历史事实,不认同其核心意涵,就是否定两岸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两岸政治互信及制度化协商机制就会坍塌,势必导致两岸关系现状的改变。如若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开历史倒车、令两岸关系重回紧张动荡,其所谓“维持现状”的承诺就不过是一句空话,最终也将为岛内民众所抛弃。
“九二共识”是两岸互信的重要前提
“九二共识”的达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数次谈判磨合,双方才找到理解沟通的契合点。“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和求同存异精神,已成为两岸互信的重要前提。
两岸互信的建立曲折而又困难。民进党一部“台独”党纲,已经踩在两岸关系的红线上。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急独”政策和“入联公投”,使两岸关系长期处于紧张高压态势下,将两岸互信破坏殆尽。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及其执政团队也从未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此举成为横亘在海峡一侧,妨碍两岸增进互信、扩大交往的绊脚石。其在2012年代表民进党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主张两岸关系“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后来又提出非常含糊的所谓“台湾共识”;去年宣布参选后声称两岸关系必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但只字不提“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今年年初当选后首度接受绿营媒体采访时提出,上任后会以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两岸政策的四项“既有政治基础”,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然而,这样遮遮掩掩的文字游戏玩多了,其挂着所谓“维持现状”的羊头,兜售的是什么货色的狗肉,两岸同胞特别是岛内民众会看得愈发清楚。
“九二共识”,是台海局势的“定海神针”。抛弃或是背离“九二共识”,只会伤及两岸互信,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舟偏离航向,在风雨中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