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岁月,黄大年忙于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心系祖国。
孙伟说:“黄大年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的家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教育。对名利无欲无求,为人本分、爱国。以前在英国的时候,他时常在海外华人网络社区上与一些反华言论辩论,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形象。”
黄大年一直与国内有密切联系,一有机会就回国参加学术活动。孙伟认为,他后来回国开展科研工作“不是偶然的选择,不是心血来潮”。
这一点即使外国同事也能感受到。戴维斯说,黄大年热衷科技创新,“尽管他当时没跟我提过他想回国的原因,但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正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发展,他希望参与其中”。
黄大年决定回国,家庭的付出非常大。任丽娟说,他夫人和女儿也支持她回去,为了配合黄大年回国工作,他的夫人下决心关掉了在当地经营已久的中医诊所。
回国后,黄大年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比在英国时更深,中国和英国有七八个小时的时差,有时孙伟一家与黄大年通过微信联系,中国时间已是半夜或凌晨,黄大年也能及时回复,说明他还在忙。任丽娟说:“他根本没把睡觉当回事。”
在英期间,工作之余,黄大年还致力于当地华人社区事务。即便离开了英国,他仍然非常关心当地华人发展,主动要求担任剑桥华人社区的顾问,帮助剑桥跟国内建立更多联系,让两地资源对接,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黄大年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不遗余力。正在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一年级的偶奇向新华社记者回忆说,她2014年去黄大年团队实习,黄大年特别帮忙,帮她联系好所有住宿,教她专业研究方法。
第二次见面是2015年,黄大年要去千岛湖做研究,知道偶奇是杭州人,就问她要不要去见习。“非常感激他在任何时候都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时刻想着提供给我们长见识的机会。”
偶奇还说:“黄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使命感的人,他工作起来很拼命。他团队的凝聚力也非常强。他很少把爱国挂在嘴上,只是非常拼命地工作。在国外积累那么多年,回国之后就是倾囊而出。”
2016年,黄大年回英参加女儿婚礼,还不忘抽时间与留英的年轻学子交流。他在帝国理工学院开一个讲座,跟上百中国留学生谈了国内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并鼓励大家学成回国。
在英国生活时,黄大年在自家后院的花园种菜,春种秋收,收获喜悦。尽管他的人生旅途在58岁终止,但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投入和对人才的培养,就像这片“自留地”上的耕耘一样,终将结出丰硕果实,延续他的科学报国理想。
(新华社伦敦6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