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解惑:鼓浪屿申遗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赵建琳责任编辑:康哲
2017-08-03 08:20

现在:岛民有话说

申遗成功那一天,董启农和蔡松荣组织鼓浪屿的老居民举办了一场家庭音乐会,当用手机在微信上看到从申遗现场发过来的“过了”两字时,董启农大声说:“成功了!申遗成功了!”随即,大家欢呼雀跃,唱起《鼓浪屿之歌》,拿起手里的乐器演奏起来。

“绝大部分老百姓对申遗成功都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因为我们认为老祖宗开拓创造下来的这么一个历史国际社区,它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董启农说。

但董启农也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为鼓浪屿申遗感到兴奋,有人认为原住民的迁出是在“逃离鼓浪屿”,董启农不这样看待。在岛上生活了67年的他,见证了厦门政府落实华侨私房政策后,华侨们纷纷搬到政府建设的安置房,“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2008年10月2日,厦门市政府启动了申遗工作,也是在这一年年底,《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出台。董启农认为,当房屋得到合理使用时,才能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发动居民力量扶持家庭旅馆是很正确的做法,让老百姓在使用这些房屋的时候修旧如旧,保持它的历史风貌。

“有人把家庭旅馆看成洪水猛兽,完全不是这回事。如果有一两家出现问题,那就加强监管嘛,叫他整改嘛,发现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掉。我们还成立了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这也是全国第一家。”董启农说。

董启农认为,历史国际社区的精神是包容、博爱。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也吸引了很多外乡人来这里工作,吸引更多的人爱护小岛、融入小岛,共同建设小岛。

“申遗专家上岛考察前一天,恰巧赶上了莫兰蒂台风来袭。17级的台风啊,把百年大榕树都连根拔起,倒了3000多棵,有2000多人参加救灾工作,很快就把满街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很多旅馆在台风来袭时都打开大门,让住在危楼里的居民进来躲避。”说起这些,董启农一脸骄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