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解惑:鼓浪屿申遗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赵建琳责任编辑:康哲
2017-08-03 08:20

未来:遗产保护和监测

对于蔡松荣来说,9年的申遗就像一场浪漫的恋爱,经历了公布结果时的极度兴奋后,他需要面对的是遗产保护这条更长更远的路。

“鼓浪屿是一个历史国际社区,如何让这个社区活起来,如何在社区和旅游景区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除了做到市里规定的“四个无”——无垃圾落地、无噪音扰民、无油烟污染、无假冒伪劣,监测中心还肩负着观察舆情的任务,“我每天要看无数微博,很担心因为哪条微博就毁了鼓浪屿。”蔡松荣说。

对于具体的保护和管理办法,蔡松荣摸索出三个字:修、管、用。

修,涉及人力、材料、工艺的问题。申遗团队在申报期间成立了风貌建筑工匠研修基地,目前研修基地已经聘用了10位老工匠。“我们希望这些老建筑的材料都能找到生产厂家,用工艺再造,来确保我们的文化遗产即使是进行局部的修复后也能让历史信息得到保存与再现。”蔡松荣说。

管,同样是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对城市进行管理,“发展旅游后,旅游景区和居住社区是有矛盾的,尤其在游客数量没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确实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物价被抬高了,安静的环境也没有了。2012年10月2日,一天内有十几万游客上岛,很多鼓浪屿居民就在周末或节假日去厦门亲戚家住。还有之前游客和居民共用一个码头时,很多居民都觉得交通压力很大。后来我们把码头分开,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蔡松荣说。

二是控制上岛总人数。据蔡松荣介绍,从今年6月30日开始,每天上岛总人数最高限定为5万。这样做既保证游客旅游的舒适度,也保障了岛上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我们的系统与轮渡公司的票务系统、景点的闸机是相通的。当在岛人数达到2.5万的时候,我就会收到一条‘鼓浪屿的游客人数已达2.5万,发出四级预警’的短信。在监测后台,可以观察到一天客流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游客密集区是否会出现拥堵和踩踏。”

三是行政管理机制需要调整。因为鼓浪屿管委会是厦门市政府的派驻机构,但没有下属的行政执法队伍,而鼓浪屿的行政执法队伍都在鼓浪屿街道,不是上下级,就存在着配合度不高的问题。

四是一些低俗的商业店名不利于鼓浪屿的文化氛围与对外声誉,需要利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和政府“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这些商业机构,让他们更契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气质。

五是对遗产要素的监测和管理。蔡松荣认为,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原样,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做好预防,比如给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或定期去现场对局部损害处进行拍照。目前,监测内容主要有遗产要素单体、本体与载体病害、旅游与游客管理、建设控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一些微环境的监测指标等。

“因为鼓浪屿的每栋房子都存在一定隐患或破损,必须要修的就上报主管部门请专业施工队伍来修缮;有隐患但是达不到修葺标准的就安装一些设备,24小时监测其是否有破坏性的发展。同时,我们每周都会对每一处遗产要素进行巡查,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建立巡查档案。”蔡松荣说,“虽然执行不到一年,但这套监测系统确实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蔡松荣说。

用,指的是鼓浪屿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既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完整记录,对市政设施、平价超市、老旧线路、消防系统等进行更为便民的改造和完善。又要对修缮后的遗产核心要素进行长远规划。目前,鼓浪屿正准备实施一个“全岛博物馆”计划,主题展馆已经开始建设。

“整个管理是要让文化社区和文化景区两个概念达到有机融合和适度平衡,最终让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蔡松荣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