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加大文职人员培养力度——
“中军帐”里练本领
■王红镖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海上,战舰驰骋;空中,铁翼振翅;水下,“黑鲸”潜伏……前不久,在大洋深处,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承办的一场实兵对抗训练打响,参训各方剑拔弩张。
“卫星侦察发现可疑目标,按计划展开行动。”在数百海里之外的导演部,文职人员徐志文紧盯海上态势,口令干脆利落,各方迅速展开行动。
在基地指挥导调大厅内,还有几名像徐志文这样配合开展工作的文职人员。“许多文职人员学历高、思维活、视野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拘一格选才用才,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重点工作和大项任务。”该基地领导介绍,近年来,基地化驻训、体系化练兵、实战化对抗逐步成为部队练兵常态,组训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他们从任务实际出发,将文职人员培养作为单位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助力文职人员加速成为推动强军兴军、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力量。近几年,一些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扎实的“孔雀蓝”开始走进“中军帐”,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为帮助文职人员更好融入服务练兵备战过程,该基地安排军官与文职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常态开展经验交流和业务帮带;举办大讲堂,遴选业务能手上台讲解前沿知识、解答疑难困惑;选派文职人员参加军事理论培训,赴各兵种部队锻炼和代职交流,全面提升军事素养。
此次训练中,文职人员刘涛源在导演部担任评估员。他入职不久,部门领导便发现他在软件工程方面有特长,于是培养鼓励他参与到某系统建设项目中。学习战法理论、研究武器装备性能参数、熟悉评估方法流程、练习系统操作技能……一段时间后,他业务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工作实绩突出。
随着“红蓝”双方展开激烈较量,战斗很快进入白热化。一次,双方就“战斗机是否被导弹命中”的问题产生争论。刘涛源和团队严格对照方案标准,采用“系统+人工”模式进行细致裁决评估,给出的结果数据清晰、论证详实,让参训部队很信服。“我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部队所需技能,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成为保障链路中的坚强一环。”刘涛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