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火箭军某旅以法治思维破解营区管理难题的调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11-18 07:40:15

军营是我家,守规靠大家

——火箭军某旅以法治思维破解营区管理难题的调查

■王重兴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兴来

某队一名干部结合家属来队上门谈心时机,对官兵家属进行思想引导,讲解军营法规,提醒营区活动范围。孙梓菡摄

导言

近年来,随着各种暖心政策出台,随军和临时来队家属逐渐增多,广大官兵在练兵备战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这对营区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中,一些家属对部队安全保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问题出现。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对营区管理作出系统性规范,清晰界定了家属在营区的行为边界,贯彻了实战化、正规化要求,为助力维护营区良好秩序与安全提供了法治遵循。

火箭军某旅党委坚持依法行政、依规管理,把营区管理工作向家属延伸,依据条令要求探索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相关工作逐步实现法治化、正规化。近期,该旅家属院管理委员会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家属对当前正规有序的管理模式表示满意。

现实问题① 家属出入营区登记手续繁琐

刷脸出入贴心又快捷

前不久,火箭军某旅几名家属相约来到部队探亲。到达营区门口时,人脸识别系统屏幕自动亮起,系统瞬间完成身份核验,闸机随即开启。一名家属感叹:“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反复登记检查,进入营区方便多了。”

一旁,战士小周的妻子说起自己第一次来队探亲的场景。当时除了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事由、接待单位,还需等待卫兵人工核对、登记备案,流程繁琐,耗时较长。另一名家属说,若证件一时没带,还需联系官兵本人确认,这样一来,原本满怀期待的心情更加焦急。

家属来队出入不便的问题反映至该旅党委。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旅队组织营门卫兵、家属代表等召开座谈会。会上,战士小董反映,来队家属人数日益增多,传统的“纸笔登记+人工检查”的模式在面对大量、高频人员进出时,效率相对较低。家属代表坦言,他们对营区严格管理的要求表示理解,但每次进出都要填表登记并核对相关信息,复杂的程序确实令人感到不便,希望能有更便捷的认证方式。

旅党委研究感到,严格营门出入管理、履行登记手续是落实条令要求、维护营区秩序的必然举措,不可因任何情况放松警惕、放宽要求。该如何解决合规管理与家属诉求之间的现实矛盾?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对此进行了明确,有条件的营区,可以利用图像识别、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管理。

这一规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决定运用科技手段赋能营区管理。

具体实践中,该旅引进刷脸认证设备,家属在首次来队时完成一次个人信息、面部特征等内容的备案后,后续再次进入时,只需面部扫描即可完成身份自动识别和通行授权,整个过程无需人工登记。

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时,他们提前考虑安全保密要求,屏蔽对营区敏感区域的识别与记录,从源头上消除泄密隐患。

新措施实施后,有效解决了家属“出入登记繁琐”的痛点,实现了合规管理与高效便捷的统一。一名卫兵说,智能系统能自动完成身份核验,现在执勤时可以更专注于处理异常情况和服务保障,管理也更加精准。家属们也纷纷反映:“进出营门方便快捷,这才是既安全又贴心的好服务!”

现实问题② 家属随意穿行影响日常工作训练

分区活动稳妥又正规

今年初,某营官兵经历了一件头疼事:接连几天的午休时间,家属区几个孩子在宿舍楼下嬉戏打闹,影响了正常午休,结果有官兵在下午训练时提不起精神。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部队管理科一名参谋回忆说,一次正课时间,他前往训练场检查训练秩序时发现,有孩子在营区主干道追逐奔跑,还有家属带着孩子随意穿行在生活区与军事行政区之间。有人无意间靠近装备停放区域,检查人员上前劝阻时,个别家属摆出“孩子还小没关系”“熟悉一下军营环境”等理由,经过劝说才不情愿地离开。

“这些问题此前也曾出现,我们一直注重加强管理,但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一名旅领导坦言,由于营区建设年代较早,军事行政区、家属生活区以及部分公共道路相互交织,缺乏清晰有效的物理隔离,导致家属对营区活动范围不清楚,干扰日常训练办公秩序,甚至存在风险隐患苗头。以往发生此类问题时,主要依靠口头提醒、人员劝阻等方式进行管理,但有的官兵监督管理时抱有“抹不开面子”“管理过于严格可能影响战友间关系”等顾虑,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结合营区整治,旅党委决定依据条令要求,对营区内的军事行政区和家属生活区设置隔离设施,实行分区管理。很快,他们在军事行政区与家属生活区之间设置安装隔离围栏,配备智能门禁系统;依据上级规定和营区实际,将营区科学划分为禁止进入区域、限制通行区域和家属自由活动区域。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向家属讲清分区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绘制家属活动范围图示,标明可活动范围、允许通行时段及禁止事项,确保人人明晰要求、遵守规定。

依法实施分区管理,效果立竿见影。“现在综合施策后,再也没有出现喧闹的现象,大家也都能休息好,训练更有劲头!”战士小何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谈及分区管理带来的新变化,该旅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严格依法落实条令要求是关键。分区管理不仅保障了官兵休息、杜绝了风险隐患,也为家属们创造了安全、舒心的生活环境,实现了营区秩序的规范化、法治化。”

现实问题③ 家属“随手拍”“随意聊”存在保密隐患

教育提醒及时又到位

一个周末,旅队安排了一场观影活动,吸引不少家属参加。大家到达礼堂后,自觉收起手机,没有随意拍照录像等情况出现。

“经过及时提醒教育,家属更加理解部队保密要求,保密意识得到提升。”保卫科林干事告诉记者,过去,在营区不能随意拍照的要求,还曾引起一些矛盾。

曾经,战士小楚的妻子第一次来队参加观影活动时,准备拍一些现场照片发到个人社交平台。小楚提醒她不要随意拍照,并解释部队保密规定及潜在风险。妻子感到“网上都能刷到家属在部队生活的视频,也没啥事”,因此有些不愉快。战士小王说,之前,他带妻子参加营队会餐,妻子随手拍了几张战友们用餐的场景,同样引发了战友的提醒和后续的沟通问题……

调研发现,部分家属确实存在“不拍训练装备就没关系”等模糊认识。此外,还有少数家属对外交往时警惕性不高、保密意识不强。比如,一名军人家属去超市购物时,遇到自称“军迷”的陌生人搭讪。对方多番套话,试图探询部队训练和装备信息。这名家属在闲聊中放松了警惕,所幸一旁人员及时提醒,才没有造成信息泄露。

这些看似平常的“随手拍”“随意聊”,可能触碰部队保密红线。林干事告诉记者,家属作为军人的身边人,可能知晓部队作息等敏感信息,若保密意识薄弱,很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突破口。

旅党委分析感到,军营保密规定普及不到位致使部分家属存在认识误区盲区,是导致矛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旅党委决心将“教育官兵及其他相关人员自觉遵纪守法”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中,将家属群体纳入法规宣传和安全教育范围。

记者了解到,他们采取视频辅导的方式,向官兵家属推送案例警示片,重点揭示常见泄密风险点,展开法规解读,讲明保密注意事项及违规后果。结合部队实际,各级建立健全常态提醒机制,要求官兵对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思想引导,执勤哨兵对外出家属进行面对面的风险点提示和安全隐患排查。

法规宣传和安全教育入脑入心,促进了家属保密意识的整体提升。前不久,家属小陈来队探亲,进入营区不久,她就主动关闭了手机定位功能。小陈说:“部队的法规教育让我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账’。遵守规定不仅让官兵在部队更安心,我们自己也多了一份踏实和安全。”后来,小陈还主动加入家属宣传小分队,通过多种形式向新来队家属讲解军营法规和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