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70年前的战地记者,最后一位晋察冀诗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邵燕祥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7-27 09:02
柳荫在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日报作战地记者。

柳荫(1915-2005),是新中国文艺广播的初创者和主要领导人。在规划文艺广播事业、筹建文艺表演团体、制定文艺广播方针、培养专业干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曾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编辑部主任、中央广播文工团(包括说唱团、民乐团、广播电视剧团、合唱团、管弦乐团五个表演团体)总团团长、中国唱片社社长等职务。从1953年起,曾历任政务院文教办公室唱片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事业局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唱片社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七七"抗战以前,柳荫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学生。1938年为抗日救亡奔赴延安,后随抗大二分校开赴敌后晋察冀边区,主要从事报纸编辑、战地记者和群众文化的宣传工作,曾任边区救国报编辑记者。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特派记者。1948年初任晋察冀边区新华广播电台编辑科科长、代编辑主任。同年夏,调任新华通讯社总社口播部编辑。1949年,随廖承志进入北京创建中国的新广播事业,后一直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柳荫既是开创和发展新中国广播与音像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也是文坛上的一位诗人。

他总计留下了诗作700余首。曾先后在《诗刊》《河北文艺》《羊城晚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文艺》(双月刊)《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诗作100多首。其作品被编入198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诗选》。

他的诗作中,回忆在晋察冀抗日敌后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曾说"烽火岁月有多久啊,战斗故事就有多长啊。"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编辑记者,他的主要任务是采访部队战士和老乡,坚持战时编辑油印报纸等工作,以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他参加反对敌人的"扫荡"、"奔袭"和进犯的斗争,还坚持诗歌写作,直抒爱国情怀。他在诗作中深情缅怀共同战斗和牺牲了的战友们和老乡们;他在诗作中着力描述了共过患难"比家人还亲"的老区人民;他在诗作中热情讴歌了老区人民的不屈的精神和"镇定、坚贞"的高尚情怀;他在诗作中愤怒声讨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的暴行;他在诗作抒发了浓浓的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柳荫的诗作,得到了文坛大家的高度评价。

老一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抗战时期晋察冀的老文艺战士,这样评价柳荫的诗:

"对于柳荫的诗,我的印象是:婉约舒畅,节拍和谐,有一条脉脉的情绪,贯穿其间;有一点鲜明的理想,悬诸诗外。章法完整,读过后,余味无穷。"

"柳荫的诗,并不是雏凤之声,而是老凤之声。"

"……老的一代,经历了十年大雾四塞,荆天棘地,蛇蝎环逼的痛苦生活,创伤未及平复,又写下了回忆战争,回忆饥寒,回忆疟疾,回忆战友死亡的诗。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终极目的何在呢?当然不是对现实的失望或绝望,而是寄托着一种为了祖国,为了未来,为了青年一代的希望。"

"读着柳荫的诗,我像听着暮鼓晨钟一样。也有回忆,也有憧憬;也有过去,也有未来;也有结束,也有开始。有多种情绪,有多种感慨,交织在我的心中。过去,是不可能这样想到今天的,然而今天,是无法忘记那样的过去的。"

"读柳荫的诗,帮助我回忆了过去的有益的生活,给了我生活的力量,使我对坚持民族传统道德更有信心。这种回忆,对于身心的修养,自然更是有益的。柳荫的诗,也可以说是哲理的诗。所谓哲理,是从生活的变化,推演出来的,这样的哲理才能使人信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